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對話平台能否有用,在於兩個因素:
一是因對話要表達誠意而抑制政府「止暴制亂」的措施,結果只會助長暴民和他們背後策動者的氣燄,只會使他們進一步提升暴力行為,以此要挾政府不停地讓步。他們也不需要與政府對話,只會在市內遍地開花的施暴。因為政府放鬆抑制措施,市區各處都變成他們橫行無忌的場所。他們便以暴行對付對話,迫使政府在對話中節節敗退,因而並不需要走進會場與政府對話。
二是政府的對話能否引發起政治中間的組織及群眾參與,能夠的話,政府的對話便多了群眾的基礎,以此有一定的實力與示威暴亂者抗衡,這也可能是之後談判的本錢。
問題是,政治中間的組織與群眾為甚麼會參與政府的對話呢?是政府表現出來的誠意嗎?可惜政府的誠意只面向示威暴亂者,與政治中間的組織和群眾無關。更因為政府的抑制、縱容,暴亂相信不會消減,政治中間的組織和群眾與社會大眾一樣是暴亂的受害者。政府提出對話,主要面向暴民,暴亂卻不減,一般的社會大眾、政治中立者怎會跟從政府、相信對話呢?
林鄭政府不懂的是:任何談判都需要有實力在後頭支持。對話不過是談判的一個部分,沒有實力,誰會與之對話呢?政務官主導的特區政府以往做的公關大戲,由於沒有巨大的利益衝突,即沒有多大實際效果,反應猶可。現在政治衝突這麼強烈,沒有效果的對話,會有多少人有興趣呢?
林鄭政府以為用對話平台,放下架子,便可以使示威暴亂者坐下來對話和談判,用意不錯,只是幼稚天真。參與示威遊行的大學生、中學生都不會與林鄭月娥對話,怎樣可以期望示威的骨幹和策動者會出來對話呢?連建制派議員也沒有興趣出席,對話有甚麼意義呢?
特區政府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提出對話,表達談判的意願;另一方面嚴肅法紀,對非法示威和暴亂破壞盡力打擊鎮壓,全力拘捕主犯與從犯,以此壓縮暴亂的活動空間,迫使參與者分裂,部分轉向願意與政府對話和談判。
當示威暴亂者也開始有人參加政府對話,中間的組織和群眾便會有興趣加入,對話平台才會有意義和至少有些效果。但寄望對話平台可以發掘出解決當前危機的良方,仍然屬緣木求魚的政治妄想。
事實上,對話只會使動亂拖延下去,因為動亂源頭在外,而拖下去只會拖垮香港,不會拖垮對手。對話是表面,真實的較量還是在實力,鎮壓暴亂的真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