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從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過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部分人或其親友都會變得手足無措,甚至因而留有難以磨滅的遺憾。有過來人組成輔導組織,透過不同的活動認識生死,從生命終點反思人生,除卻社會上的禁忌,以不迴避的態度探討這個人生必經的階段。
「華人社會始終好少將死亡呢樣嘢宣之於口,但係其實要面對呢件事,無論係離開嘅人或者係親屬,都要有一定嘅準備,喺心理或者生理上先會較容易承受得到。」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Christina)指,死亡來臨的方式有時會令人難以接受,甚至對親友造成創傷,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嗰一刻有人可以聆聽或者畀一啲支援,個無助感會細好多。」
Christina創辦心繫心的原因,源於十年前她的未婚夫及親人相繼離世,而由於事出突然,事件對她的精神造成相當大的負擔,「當時個人好無助,好多嘢要處理但又唔識點處理,想搵幫手又唔知可以去邊。」她憶述,當時有感自己需要輔導服務才能走出困境,卻發現坊間相關服務相當貧乏,「我又負擔唔起一次幾千蚊睇心理醫生,但係搵過先知原來無咩社工或者輔導員專門提供關於喪親嘅支援。」
從自身的傷痛走出來後,Christina於一三年決定成立機構,並成功於翌年申請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近年募集了數百名義工,持續服務醫院、長者院舍及獨居老人家居,為喪親人士提供支援,又向社區各階層市民推廣有關生命及關懷的資訊,「最主要係鼓勵佢哋就死亡呢件事同家人傾,同埋家人離世後如果真係頂唔順,亦都要識得搵人求助,千祈唔好覺得咁樣係代表失敗。」
義工Sunny是Christina過世未婚夫的舊同學,見證她如何從悲傷中走出來,他十分認同機構的理念,宣揚「無忌無諱」的觀念,推動「好生好死」的文化,「死亡係一剎那嘅事,但係事前事後有冇準備好,係可以令到件事好大分別,例如年老嘅長輩離世係最自然不過嘅事,但當中你有冇啲想講嘅嘢未同佢講呢?有冇嘢你未做會令自己後悔呢?」
文:陳名仲
圖:關萬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