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樓價高、租金貴,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逾五年,部分基層人士被迫住在劏房或板間房。一項涵蓋社會房屋及不適切居所住戶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的社會房屋住戶認為政府的相關房屋政策表現不理想,若以五分為滿分,平均得分只有二點四分,屬不合格水平;八成人直言公營房屋最有效改善房屋問題。調查機構促請政府簡化機構申請改建社會房屋的程序及成本,吸引更多機構和小業主提供社會房屋服務。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在八至九月訪問一百五十六名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以及四十五名居於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社會房屋住戶。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社會房屋受訪住户認為入住單位後,間中及經常感到健康良好,比例遠高於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受訪住户,他們只有近三成人稱感到健康良好。受訪者又稱,在入住社會房屋後,較願意邀請親友到訪家中,社交關係改善。
雖然社會房屋對受訪者帶來正面影響,惟仍有八成受訪者認為社會房屋政策未能有效為他們減輕住屋壓力,主因是社會房屋供應有限。另有九成人認為現時社會房屋單位不足,加上屬過渡性房屋,租住期僅約三至五年,未必能配合他們「上樓」的時間,接近九成人認為社會房屋的租住期應該直至他們獲得公共房屋入伙資格為止。
對於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受訪者而言,接近九成人認為自己會入住社會房屋,原因包括租金便宜及租期穩定;選擇不入住社會房屋的原因則包括不想共用廚廁及客廳,反映受訪者重視私人空間。
聯席表示,截至今年二月,只有廿七個小業主參加社會房屋計劃,反映民間團體、小業主即使有心參與,亦因成本大、低資助額及支援等而窒礙服務,建議政府簡化申建社會房屋的行政程序及提供更多支援,並增加過渡性房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