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休憩設施超廢 千萬公帑枉費

社區設施「離地」,浪費公帑。天水圍公園一扇「國王的新閘」近日引起熱議,原來散落社區的離地設施比比皆是,當中西營盤一個休憩處的透明及傾斜式遮棚無法遮陽擋雨,市民寧坐在路邊花槽乘涼;同區有休憩花園寧設巨型中空裝置亦不建蔭棚,更有雕像佔用長椅一半空間。沙田城門河及啟德河的觀景台則同遭市民棄用,批評設計無聊「嘥錢」。

天水圍公園內一個兒童遊樂場,近期增設大鐵閘,以防有人晚上十一時後內進,惟鐵閘架於矮花槽的石壆之間,市民可輕易由閘旁跨進,被網民謔稱「國王的新閘」,記者發現此類思慮不周的社區設施遍布多區。

「嗰邊好曬坐唔到,呢邊陰嘛!」中午時分,落成不久的西營盤正街休憩處空無一人,市民鍾先生坐在休憩處邊緣的花槽石壆休息,直言該休憩處雖有多張椅子,卻要日曬雨淋,毫無乘涼作用。該休憩處早年為配合港鐵工程而一度化身臨時公廁,工程完工後「還地於民」,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的空間設有兩張圍柱而設的圓形石椅,各自連接一個蔭棚,惟蔭棚上蓋的透明膠板遮陽效果有限,而傾斜設計亦難擋雨;下層則僅有數張長椅及一個垃圾桶,旁邊樹苗未長成,坐在椅上只會暴曬。

設計失敗 改建前反可遮陽擋雨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啟昕指,該處人流不高,尤其平日日間更是人迹罕至,設計上分開兩層亦令空間變少,甚至連一張枱也欠奉,據知港鐵已着手改善蔭棚的透光度。而翻查區議會文件,該處未改建前亦為休憩處,上層放花盆,下層設兩處大型蔭棚,至少可遮陽擋雨,重置後下層反而不設蔭棚。

同區第三街的餘樂里休憩空間,由市建局與發展商共同興建及管理,入口處設有一個中空的四方框裝置,沒有蔭棚,其中一張長椅上設有手持鳥籠的老人銅像,日前下午時分僅一人進內坐下,使用率不高。

休憩空間遮蔭設施不周,屬於沙田社區重點工程的城門河畔項目,近沙田運動場對出一段興建一個僅高一點二米的觀景台,項目耗資逾二千萬元,卻惹來不少區內街坊劣評。葉先生指,升高一米多的觀景台很無謂,「就咁行出去睇河景同企喺個台上睇冇乜分別。」另一市民柯先生直斥工程浪費公帑,並希望當局不要再複製此類觀景台。

觀景台變巴士站 石椅熱到滾燙

黃大仙啟德河改善工程完工後,當局亦斥資約一百八十萬元興建啟德河觀景台,讓市民觀賞河道風景,惟該儼如隧道口的觀景台,實際上與行人道平排,近期變成一個有蓋巴士站;而附近擺放七張石椅,亦同樣處於行人道水平,坐下無法看河,無遮蔭設施亦令石椅日曬雨淋,加上建材吸熱令石椅在日間相當滾燙,甚少人坐下。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相信傳媒揭發的多餘工程只是屬冰山一角,他批評政府在監管部門或外判公司進行有關工程時未有做好監管工作,亦溝通不力,致工程效果與原意大有出入,令人覺得「得個『講』字」。他建議工程開始前要做好與不同持份者及公眾的溝通,要聽取意見,否則令設施得物無所用,又浪費公帑。

康文署發言人指,一二年曾接獲投訴指天水圍公園兒童遊樂場有青少年聚集及叫囂,事後在遊樂場入口加設鐵閘,惟去年受颱風吹毀,工程部門在今年六月重新安裝鐵閘,費用為一萬六千元。

就西營盤餘樂里休憩空間設計,市建局回覆指休憩用地以重塑昔日巷里為主題,相關亭閣屬於公共休憩空間一部分,其遮蓋幅度需符合設計要求。

民政處指城門河項目預算6750萬

沙田民政事務處回覆指,沙田城門河畔新落成的觀景台屬「城門河項目」中一部分,該工程包括擴闊步行道、美化景觀及優化現有設施等,整個項目工程預算為六千七百五十萬元。

渠務署回覆,啟德河改善工程需搬遷東頭﹙二﹚邨巴士站,故在河邊建造觀景平台,同時增設巴士候車處,亦可令市民近距離觀賞河景,觀景平台包括特色上蓋,以供市民乘涼及避雨,另設長椅及種植槽。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