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查:30%兒童有抑鬱症狀 團體促立法減考試課時

未成年精神病患者數一再上升,立法會文件揭示,今年的未成年精神病患者數量比去年再增近四成。明愛堅道社區中心聯同香港公開大學社會研究系研究,調查本地八至十四歲兒童的情緒健康狀況。研究指出,近三成受訪兒童有「需要關注」或「臨床水平」等級的抑鬱症狀,需要情緒支援甚至要求診。研究認為應該從學校、家長及教育制度應對兒童情緒及抑鬱惡化,建議立法減考試次數、減課堂時數讓學童有更多生活時間,社區服務輔導家長,學校增加社工人員配合解決。

研究透過收集六十四個有效問卷樣本,並抽取其中十八個樣本進行深入訪談,分析基層兒童及非基層兒童的受壓情況,研究以本港入息中位數之百分之七十五為基點,基點以上為基層,以下則為非基層。結果指出,基層兒童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學業、近期的社會事件及父母管教模式,非基層兒童面對的壓力整體上比基層兒童更大,主要原因是花在學業上的時間較長,令休息、娛樂時間較少。他們比基層小朋友有更高的社交焦慮傾向,自我觀感較差,擔心別人不欣賞和不接納自己。

倡學校提供情緒健康活動

有研究個案顯示,居住環境亦令基層兒童倍感壓力,比例高達三分一,有受訪者直言「唔鍾意,太細,太窄,太多人住……房租又貴」,致其陷情緒困擾。

明愛社區堅道中心建議,針對兒童情緒困擾問題,各區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可以增強兒童情緒輔導的工作,學校可以提供額外發展情緒健康的活動,家長亦可參與社區提供的情緒健康支援服務,從源頭杜絕來自家庭的壓力。

父母應引導正視問題根源

此外,明愛中心亦建議各方互相配合應對,減低學童的學業壓力,研究指出,學校可以改善支援網絡,例如增加學校社工人手比例至一比二百五十並減少課業,減輕學童的學業壓力並提供心理支援。學童情緒毛病或抑鬱其中一源頭是學習,政府方面亦需要做立法的配合工作,考慮立例減少學童的學校課時,取消部分考試,以減低學童的學業壓力。

明愛堅道社區中心註冊社工文子君呼籲,家長應該接納小朋友的所有負面情緒如恐懼、緊張,避免引起內在情緒的對抗,之後再引導其理性正視問題的根源。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