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方涉嫌使用過期的催淚彈,民間收集的彈殼顯示藍色標籤被刻意刮花,專家表示毒煙或含劇毒的氰化物,更有媽媽上載圖片,斥責煙攻民居導致幼嬰的皮膚長起密集的水泡。不過,問題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嚴重,這些美製催淚彈內含的白色顆粒,極有可能在裝罐之時已經變質。
美媒走訪賓夕凡尼亞州荷馬市,揭開這間Nonlethal Technologies的神秘面紗,發現這間歷史悠久的催淚彈龍頭企業,原來是一所血汗工場,員工每天與危險化學品共處,長期皮膚紅腫和流眼水,更冒着被炸傷和火災的危險,時薪卻只得區區七十四港元。這間規模只有三十多人的公司,肩負全球鎮暴產業的大部分訂單,尤其在九年前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埃及、土耳其等國對催淚彈的需求就一直有增無減,數十萬枚的生意一宗接一宗,為這間美企每年賺取八百萬美元的收入,可真是正宗的大發國難財。
不過,如此厚利卻沒有令員工受惠,保護裝備沒有升級,廠房的安全也沒有因此改善。沒有機械化生產,仍舊採取人手組裝,連彈殼上的藍色字樣都是逐枚手工網印。
自從二○一二年廠房大火後,儲存和組裝工作則搬到貨櫃中進行。由於氯酸鉀高度易燃,難以用水救熄,廠東便沿用此法應付祝融,一旦火警,他們便關上貨櫃大門,用窒息法任由大火將原料燒完為止。可怕的地方來了──工人等火熄滅後,就會進入貨櫃,將地上的灰燼和剩餘的原料掃起來,然後重新填裝在顆粒壓縮機之中。
爆料員工說,很多火災都沒有上報,換言之這種全球軍警採用的美製催淚彈,早在批貨之時已經「過期」,內含燒過的雜質及未知的有毒化合物,由荷馬市的貨櫃送到香港的街頭,化成一縷縷灼熱白煙,經普羅大眾的肺部和皮膚吸收。美製不等同可靠,港府必須做好把關,免得它繼續毒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