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官最近特別愛做鍵盤戰士,紛紛以網誌會天下,向市民放話交差。兩個高官一日內先後發文大吹經濟淡風。財庫局局長劉怡翔指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呈現負增長,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二點九,反映香港經濟正面對中美貿易摩擦、英國「硬脫歐」以及本地社會紛爭的困擾。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稱近日中美貿易摩擦又再升溫,外圍環境變壞加上香港社會暴力衝突持續,一場直吹香港的經濟颱風正逐漸形成。陳、劉二人兜了一大圈,最後都是呼籲示威者收手。陳希望大家先「偃旗息鼓」,劉則叫回歸理性,一起攜手應付下滑的經濟前景。你有你說,他們有他們上街,大費唇舌,不如實實在在想想為經濟救亡。
不知兩位司局長心裏有甚麼起死回生大計。回想起二○○三年沙士期間香港亦是經濟跌至谷底,百業蕭條,當時董建華政府無計可施,坐困愁城,結果中央開放個人遊,大量內地旅客為當時的零售及旅遊業帶來及時雨,之後的發展大家都知道,政府不思進取,倚賴個人遊收益,不事生產,忽視開拓其他範疇,所謂創科發展龜速進行,遠遠落後深圳的步伐。而且慣了有事便找中央打救,讓香港在全國人民面前抬不起頭,被譏為「破落戶」。
示威暴潮影響市道,打擊市道,只是近因,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地產及金融「塘水滾塘魚」,經濟收益真正落入大眾口袋有限。樓價翻了幾倍,大學畢業起薪點卻幾乎原地踏步。當局未有居安思危,更沒還富於民,對市民就做其守財奴,自己就好大喜功,把錢都花在大白象工程。
政府早前宣布一系列紓困就業措施,例如再培訓局特別培訓計劃,供失業或需要放無薪假的人士報讀,並提供特別津貼。這些措施不是應該一早實行嗎?為何要等山窮水盡才出招?民怨積累,經濟衰退,同樣必有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