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溝通甚麼

「八一八」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逾百萬人集會及遊行之後,政府發言人聲明指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盡快回復社會秩序;當一切平靜之後,政府會與市民展開真誠對話,致力修補撕裂,重建社會和諧。」林鄭月娥昨日表示,「會馬上展開工作,構建一個對話平台,希望大家用互相諒解、尊重的態度,為今日的香港尋找出路。」一日之內,由「當一切平靜之後才展開對話」變成「馬上構建對話平台」,是不是說「止暴制亂」已經生效,現在可以與「不同持份者」進行溝通,修補撕裂,然後期待香港「重光」呢?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政治的過程就是溝通,政治發生了問題,即是溝通上出現了障礙,歧異加深,衝突亦無法緩和。民主開放社會,「政治溝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是化解政治危機最好的辦法。「政治溝通」有三個要點:誰來溝通?怎樣溝通?溝通甚麼?先說「誰來溝通」,即溝通者是些甚麼人:一、公職人員,包括各級政府人員、各級的議會議員。二、政黨、政治團體的領袖、成員。三、影響公共政策的個人或團體,包括關心政治的民眾、獨立媒體或各種利益集團。四、一般民眾或民間團體。在上述四類人中,只有第一、二類人的聲音最大,因為他們有資源、有組織、有發聲的平台;第一類人更是擁有權力,可以制訂和執行政策。至於第四類人(眾人),聲音最小,甚至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只有選舉時,才可以用選票來表達他們的心聲和意見。當發生牽涉到生死存亡的重大社會危機時,他們便會透過大規模群眾運動或政治抗爭,充權發聲,而且聲音響亮,迫使權者聆聽民意;再說「怎麼溝通」,即是溝通工具。在今天這個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資訊自由流通,政治溝通者可以透過大眾媒體,網上媒體,把說話讓大多數人聽得見;至於「溝通甚麼」,即是溝通的主題,或者簡單的說,就是民眾對當前重大政治議題的意見,也就是所謂「民意」。

回頭再看看特區政府的所謂「馬上展開構建對話平台的工作」。林鄭說:「希望溝通平台開放、直接,與各階層、不同政治立場及背景人士進行,她本人及各司局長很願意到社區直接對話及溝通。」為籌備溝通對話平台,林鄭說本周內會先邀請一些「有心人」,希望先聆聽他們的意見。筆者不禁要問:政府管治威信已蕩然無存,民眾可以說對它毫無期望,經過兩個多月的政治風暴,已令香港變成一個沒有「免於偏見的自由」的社會,人們互不信任,互相不能說服對方,而由政府構建的「對話平台」,可以「透過對話,互相諒解」,乃至化解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