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河道抗生素超標,食魚如同濫藥。英國及本地大學分別在本港多條河道驗出含抗生素,其中全港首條大型活化明渠啟德河被發現有多達九種抗生素,其中兩種更高出安全標準五倍,另一大埔林村河亦榜上有名。然而,本報連日追擊,發現不少釣友往上址垂釣,不少人更將魚獲出售或成「桌上鮮」,甚至打碎作魚糧餵飼魚排海魚。醫生警告進食受污染的「抗生素魚」,等同濫用抗生素,若出現抗藥性,病菌恐難以對付。
英國約克大學最近發表一項有關藥物污染河道的研究報告,去年在全球一百六十五條河道抽取水辦化驗,在最高抗生素殘餘的河道排名中,啟德河位列第九位,被驗出九種抗生素,當中兩種抗生素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及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分別超出安全標準五倍及四倍,大埔林村河亦被驗出含四種抗生素,但未被驗出超出安全標準。
「嘩,好大條喎,唔要咁大嘥!」平日下午三時後,啟德河便聚集不少釣友垂釣,高峰時兩旁道路最少有十人,有釣友釣得的鰂魚棄置路邊,有路過的婦人即大感興趣,得事主同意後,迅速將魚獲放在環保袋內。記者向她查詢,魚獲可能帶有重金屬或抗生素,惟她一於少理,只稱會用油煎,魚肉便不會有異味,之後便帶返附近寓所。現場所見,該河道河水清澈,有不少魚游來游去,亦有雀鳥捕食被釣友棄置的魚獲。
「有烏頭、鰂魚,返屋企劏咗睇吓內臟係咪乾淨先,會煎或用豉汁蒸嚟食,濃味整法可以冚咗啲魚嘅泥味。」雖然大部分釣友會將魚獲直接掉回河道,另一名聲稱居於黃大仙天馬苑的男子卻在回味,並稱對於魚獲質素並不擔心;亦有路過街坊稱不介意食用該些魚獲。
在大埔林村河近太和邨一段,同樣吸引不少釣友垂釣。「唔會用來食,會切碎做魚糧餵魚。」一名男子日前在上址撒網後獲得十多條魚獲,包括烏頭、鰂魚及鯪魚等,他指自己有魚排養「黑鱲」,捕獲的魚會切碎後作飼料,被問到上址含有重金屬及抗生素,長期餵飼魚類會積聚,食用會有問題時,他只反指城門河更加「污糟」。而有途人問他會否出售魚獲,他回答:「係咪要?要就賣畀你。」但途人最終考慮後作罷,之後該男子將魚獲帶返太和邨。
因「就腳」關係,太和邨有不少長者釣友中午後往林村河釣魚,記者觀察多日,他們均將魚獲帶回家。街坊釣友光哥指自己多年前曾進食上址釣得的一條生魚,之後便不敢食用,他直言魚獲帶油渣及重泥味,「唔好食」,惟有時會送魚獲給朋友食用。他又解釋生魚在家可以清水飼養,約十日後異味便會消失,可以進食。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過往曾得悉有人在啟德河釣魚,甚至將魚獲分給區內長者。對於河道被驗出含抗生素,他大表憂慮,又稱若市民缺乏有關資訊,長久進食受污染魚類,最終影響健康。對於環保署現時仍未將殘餘藥物納入水質監測範圍,柯批評該署一向官僚,忽視民間研究,做法離地及有欠與時並進,促盡快檢討。
環保署發言人回覆,一般未被人體吸收而進入環境的殘餘藥物,包括抗生素,因為含量甚微,並不是該署的常規水質監測參數或研究範圍。而環境局會繼續留意國際間有關抗生素課題的研究和進展,並不時檢討或將抗生素納入該署的水質監測計劃。
衞生署發言人回覆,衞生防護中心由去年至今年六月底,未有錄得與進食本地河道釣得的魚獲中毒個案。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