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部級大使調整 折射外交風向

中國近期密集調整了駐外大使,包括多位副部級大使。譬如,外交部副部長張漢暉、孔鉉佑分別出任駐俄羅斯、日本大使,外長助理張軍任駐聯合國大使,駐加拿大大使盧沙野調任駐法國大使,政策規劃司司長孫衞東、外事管理司司長廖力強分任駐印度、埃及大使等。在中美貿易戰短兵相接、香港局勢風雲變幻、華為事件及5G博弈波譎雲詭等多重因素之下,當前中國外交在國際上面臨極大壓力,履新的駐外大使們任務艱巨。

中國在一百七十多個邦交國以及聯合國、歐盟、世貿、東盟等國際組織,派駐有大使(代表)。其級別並不一致,大部分為正、副司局級,少數高配為副部級,曾經也有極少數駐小國的大使為處級,如今已告別歷史舞台。派駐副部級大使的地方,無疑是中國外交的重點,其起落沉浮折射中國外交的風向變化。

譬如,在建國之初,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將與社會主義陣營和亞非拉國家關係放在突出位置,這一點也突出顯示在駐外大使的級別上。駐蘇聯大使一度以政治局委員張聞天擔任,身為副國級,這也是迄今為止新中國歷史上級別最高的大使。另外,駐南斯拉夫大使伍修權、駐緬甸大使耿飆、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劉振華、駐坦桑尼亞大使李耀文等,也都是部級高官、將軍大使,這些國家都與中國關係特殊。他們後來都重返軍隊擔任要職,伍修權擔任副總參謀長,耿飆官拜國防部長,劉振華、李耀文都授銜上將。

改革開放之後,外交工作漸趨規範,外交官基本由科班專業人士擔任,副部級大使趨於制度化。最早一批副部級大使為駐美、俄、英、法、北韓等國的大使,前四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北韓是特殊盟友。上世紀九十年代,隨着對外經濟開放的拓展,駐日本、德國大使也升格為副部級。

新興經濟體受重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新興經濟體力量提升,尤其是「金磚國家」影響力擴大,二○○九年,駐印度、巴西大使升格為副部級。次年,南非加入金磚國家。不久,駐南非、埃及兩國大使也提升為副部級。南非比照了其他金磚國家的待遇,而駐埃及大使之所以升格,一來是其在非洲和中東的重要作用,二來因駐埃及大使同時兼任駐阿拉伯國家聯盟代表。這些大使的升格,顯示了新興經濟體在中國外交總體格局中分量的加重。

目前共有十七位副部級大使,除了上述十一國,還有駐聯合國紐約總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歐盟、世貿四個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駐香港、澳門公署特派員;兩特派員處理港澳涉外事務,待遇上類比大使。

在這些標配的副部級大使崗位之外,有時候為了凸顯對特定國家的重視,也會派出高官擔任大使,例如外交部部長助理馬朝旭、樂玉成曾擔任駐澳洲、駐哈薩克大使,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曾擔任駐意大利大使。當時,中澳關係尚處於蜜月期,哈薩克是中國在中亞的頭號夥伴,而意大利也是中國在西歐推行「一帶一路」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