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軍隊格局重構 上將分布變陣

時隔兩年,中央軍委再度在「八一建軍節」前夕晉升上將,十位將領獲晉升。內地現有的軍銜制度是自一九八八年恢復,而後時隔五年直到一九九三年再第二次晉升上將。自一九九四年起,開始規範化,基本固定為逢雙年晉升。至二○○六年再度生變,頻率縮短為每年一次。

但去年這一沿襲了十多年的慣例被打破,首次沒有晉升上將。這一變化有其內在原因。由於從二○一五年至二○一六年進行大規模軍改,加之中共十九大換屆,軍委架構調整,大批崗位被裁減,許多新提拔的將領又資歷較淺,造成了上將晉升的斷層。

按照數十年來的「四加二」規則,晉升上將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需要中將軍銜滿四年,二是擔任正戰區級職務滿兩年。但中共十八大之後,伴隨軍隊強力反腐、人事洗牌和體制改革,這一規則被打破。一方面,有些由郭伯雄、徐才厚提攜的前朝將領,由於「帶病」,雖符合條件而得不到晉升;另一方面,不少軍中新貴超常規上位。

制度趨於常態化

比如,現任軍委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苗華,二○一五年在海軍政委任上晉升上將,當時中將軍銜僅三年、正戰區級僅一年。速度最快的是現任陸軍司令員韓衞國,二○一七年在中部戰區司令員任上晉升上將,中將軍銜僅兩年、正戰區級僅一年,等於在原有規則基礎上「打五折」。而這幾人清一色都是出身原南京軍區的東南子弟兵,突擊提拔無疑是為了卡位,穩定軍中新局勢。

而今年新進的十位上將,基本都滿足原本的「四加二」規則。這從側面說明,對軍隊的掌控已較穩固,制度趨於常態化,毋須再超常規調整。從分布來看,經過此次晉升,五大戰區的司令員、政委共十位主官,已有七位上將。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武警部隊的十二位主官中,則有十位上將,只有火箭軍司令員周亞寧、戰略支援部隊司令員李鳳彪尚是中將軍銜。

李鳳彪剛剛提升新職,欲晉升還需再等。至於周亞寧,他與空軍司令員丁來杭、海軍司令員沈金龍資歷相當,且都在二○一七年中共十九大前夕執掌相關軍種,已經兩年。此次周亞寧未能晉升上將,或許是目前現役二十六位上將,陸軍、空軍、海軍、火箭軍、武警部隊、戰略支援部隊分別有十一人、五人、四人、三人、兩人、一人,這一比例基本符合各軍種在軍隊裏的地位。火箭軍雖然執掌核武器,但規模畢竟無法與海軍、空軍相比,只能暫時少一個上將名額。

在所有上將中,戰區與軍種合計達十七人,軍委機關只有八人,軍事院校只有國防大學校長鄭和一人,這與軍改之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等一個部門動輒就有四、五位上將相比,有天壤之別。由於軍改要求大力壓減機關單位和非作戰部隊規模,大批軍委機關部門、軍事院校普遍降格,軍事資源向一線部隊傾斜,上將軍銜自然是珍稀資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