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脷筋阻吮乳無法不藥而愈

小朋友咬字不清,部分個案可能由於「黐脷筋」造成,勿以為「黐脷筋」只會影響言語發展,初生嬰兒更有機會因為口腔狀況導致吸吮母乳時出現困難,阻礙營養吸收,影響發育。坊間對「黐脷筋」有不少迷思,甚至誤以為小朋友「黐脷筋」會隨年紀增長而自愈。醫生解釋「黐脷筋」涉及口腔結構問題,無法不藥而愈,及早治療可減低發音及飲食功能的影響。

俗稱「黐脷筋」的舌繫帶過短或過緊問題,屬先天性的發育異常,小兒外科專科醫生王珮瑤表示,患者舌頭下會有一片筋膜,限制舌頭的活動範圍,部分個案甚至無法將舌頭伸出口腔。不少患者伸脷時,由於筋膜的拉扯,舌尖中間會凹陷,形成俗稱的「心形脷」或「W形脷」。

小朋友有否「黐脷筋」,不一定要待他們進入言語學習階段才能發現,王指她處理的「黐脷筋」病人中,三分二個案均為初生嬰兒,患者會因為舌頭活動範圍受限,在吸吮母乳時出現困難,例如吸力不足或口角漏奶,無法吸收足夠營養,出現體重偏輕情況。嬰兒亦會因吸不到奶水而愈啜愈大力,易弄損母親乳頭;另一方面,母親亦有機會因嬰兒吸奶不順而造成回奶或乳腺發炎。

年紀愈小切除 康復愈快

不少家長對「黐脷筋」有誤解,尤其以為隨着小朋友長大,脷筋會放鬆或消失。王解釋,「黐脷筋」因口腔結構出問題,不會隨年紀增長而自愈。至於該病至何種程度才需接受治療,她指要視乎會否對患者有功能性的影響,包括發音、吸吮或吞嚥等。患者年紀愈小進行治療,康復得愈快,亦可減低因吸奶困難及發音障礙而影響成長。王說,治療「黐脷筋」的舌繫帶釋放或修正手術,即俗稱的「剪脷筋」,是小手術,只要將脷筋切除即可,患者術後已可隨時飲奶。

多同時黐唇筋 易惹蛀牙

王指有不少「黐脷筋」患者同時有「黐唇筋」問題,即上唇亦有繫帶限制唇部活動,令食物容易藏於上唇與牙肉的縫隙之間,增加蛀牙風險,因此醫生評估嚴重程度後才決定是否一併切除唇筋。因為「黐脷筋」而咬字不清的小朋友,術後可能要接受言語訓練,糾正發音問題。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月最後一個周五刊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