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菇勿亂食90%有毒

專家經常教導市民「路邊野菇不要採」,但每年仍有不少人因為食用野菇而中毒。衞生防護中心的《傳染病直擊》總結本港過去十年的野菇中毒個案,總共錄得三十宗,雖然大部分個案均只出現腸胃道症狀,但仍有一成半個案情況嚴重,要入深切治療部,整體死亡率達百分之二。防護中心指目前未有一個有效方法供市民分辨有毒野菇,提醒市民九成野菇均有毒不宜食用,呼籲大眾勿抱僥倖心態。

近期的《傳染病直擊》分析二○一○年至今年五月錄得的野菇中毒個案共三十宗,涉及四十六名病人,年齡介乎九至八十六歲,以女性居多,大部分人出現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及惡心,部分情況較嚴重病人更出現頭暈、肝功能衰退甚至急性肝衰竭。而今年首五個月已錄得四宗野菇中毒個案,數字與去年全年相同,反映今年情況較去年嚴重。

在上述的四十六名病人中,高達六成三人要入院,一成半人須入住深切治療部,當中兩人更須進行換肝手術保命。去年出現一宗死亡個案,一名有長期病患的五十七歲男病人於大埔沙螺洞採摘野菇進食後,出現上腹痛、嘔吐及腹瀉,求醫證實肝功能受損,尿液驗出毒傘肽及毒肽,本港的野生菇類如條紋毒鵝膏菌、致命鵝膏菌、灰花紋鵝膏菌和小托柄鵝膏菌等,均含有毒傘肽。該病人最終因為急性肝衰竭死亡。

防護中心指出,大部分的野菇含腸胃毒素,患者會出現上腹痛、嘔吐和腹瀉等症狀,該類中毒一般會自然痊愈。不過,部分野菇含毒傘肽,此毒可致肝衰竭、乏力、尿呈茶色和皮膚發黃等病徵。另一種毒是毒蕈鹼,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平滑肌和汗腺的受體,患者會大量流汗,並出現腹痛、惡心、腹瀉和呼吸困難。本港大部分中毒個案是由綠褶菇引起,此種野菇含有腸胃毒素及毒傘肽。

單憑肉眼不能有效分辨毒菇

市民要分辨野菇是否有毒十分困難,防護中心指現時沒有一套可信的方法,能單憑肉眼即分辨到毒菇,事實上多達九成野菇均有毒,且不能經任何烹煮過程將毒素降解。中心呼籲市民不應採摘及進食野菇。市民若懷疑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並將剩餘的野菇帶給醫護人員鑑定,及早診斷病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