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本學年的「助聽器驗配及相關服務」兩度流標,連累五十五名聽障兒童延誤驗配助聽器,語言及學習發展大受影響,該局因應變太慢遭申訴專員公署轟難辭其咎。雖然教育局已在今年一月以緊急措施陸續恢復服務,但有受影響學童家長就指,兒子最後亦要等到三月方可真正使用助聽器,距離確診聽障已拖延半年,認為局方人員應就事件承責被處分。
林女士的兒子去年九月約一歲大時,在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為中度弱聽,獲轉介至教育局接受助聽器驗配服務,惟受流標影響,其子至十二月仍未獲提供服務。她遂去信申訴專員公署投訴,申訴專員在同月二十一日通知教育局展開相關調查。林的兒子最後在今年一月中獲安排轉介至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接受印製耳模服務。
不過,林向本報透露,獲安排轉介服務後的歷程亦一波三折,斥教育局及聾福會一直以來態度極不合作,安排的程序十分鬆散。她指,聾福會原安排其子二月底才可印製耳模,若非她極力爭取,多次去信局方及公署,兒子驗配助聽器一事可能要一再延誤。
而其子在一月中印製耳模後,因耳模不符合標準,又要到教育局九龍塘的服務中心重做,至二月中才經聾福會拿到助聽器,三月獲安排到伊利沙伯醫院的聽力中心調校助聽器後,兒子才可正式使用,形容過程十分勞累奔波。
她表示,幸其子學習動機強,家人亦多花心思教他講話,目前大致可跟上學習進度,但由於太遲才開始佩戴助聽器,無法適應全日佩戴,現每日只可戴約一個多小時。流標事件發酵逾大半年,林不滿教育局至今未有人承擔責任,強烈要求局方紀律處分涉事人員,「影響好多個家庭,小朋友學習語言黃金時間係零至三歲,拖延咗最少六個月,應該要有人負責」;又指雖然教育局在報告上交代了改善措施,但描述得過於籠統,促局方交代各方案的落實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