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手藝 旗袍永不老

【記者陳錦燕報道】旗袍最能體現女性的婀娜多姿,但歲月亦令旗袍被冠上「過時」的標籤,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不甘旗袍文化被時代洪潮淹沒,早前夥拍大學及機構合辦「非遺教育計劃」,教授學生旗袍手藝,「將傳統傳承落去,令旗袍不老,就係對行業最好嘅交代。」

旗袍被譽為「中國女性國服」,分為京派及海派。京派旗袍剪裁平面,連袖寬大,而封師傅擅長的海派旗袍則剪裁立體,凸顯腰線。封說,不同女性旗袍的剪裁也不同,如媽姐會以樸實長衫為主,若伴舞小姐則會將側旁開衩開得較高。時代變遷,海派旗袍也跟隨變化。如會將裡布鏤空,加入喱士元素,但萬變不離其宗的仍是旗袍合身的特點。

「衫襯人」突出身材線條

他解說,旗袍文化與現今的快餐時裝文化有天淵之別,時裝追求快速,是「人襯衫」,但旗袍追求突出個人身材線條,是「衫襯人」。即使是有小肚腩也可照穿,因為裁縫會將旗袍縫紉得合身,巧妙修飾身材缺陷。

現年七十四歲的封師傅,擁有超過六十多年縫裁旗袍的經驗,出生於裁縫世家。五十年代,他從上海移居香港,當年訂造一件旗袍,單是手工費就需要十元,同期一杯咖啡也只是兩毫半,可見一件度身訂造的旗袍多麽珍貴。

封指,製作一件旗袍,最考針黹工夫,為免布料受損,會直接用粉袋在布料上畫線,不會有紙板,而縫線亦絕對不能在衣面上外露,手工十分講究。旗袍種類多樣,並非權貴專屬,普羅大眾都會穿着,女兒出嫁時旗袍也是出自他之手。

不過,在時代巨輪下,時裝取代旗袍,不少資深裁縫被迫轉行。封師傅坦言為維持生計無法轉行,惟有繼續在旗袍縫製業中打滾。雖然如此,但他仍會盡全力做好,對得住自己、對得住行業,至今「冇諗過退休」。

封師傅傳授旗袍手藝,徒弟「旗袍男」則為他搭起推廣旗袍文化的橋樑,邀請他到中學舉辦旗袍課堂,除了私人課堂外,他去年亦獲邀擔任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非遺教育課程的長衫製作導師。

該計劃為期四年半,選九種非遺項目,首年聚焦長衫製作,剪紙及紮作技藝,明年則為吹糖、麵塑及木家具製作等。相關的「非遺」展覽,現正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展出,展期至今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