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破必有因 毀牆自己人

堅持就是勝利,團結對抗歪理。修訂《逃犯條例》引起各界爭議,本報審時度勢,早在六月十日見報的正論,以標題十二字真言提醒特區政府及建制派等人,面對反對派來勢洶洶,以鋪天蓋地宣傳手段去抹黑修訂《逃犯條例》,建制派必須集合全體力量,團結一致,口徑統一,槍口對外,方有勝算。可是,政府忠言逆耳,建制派見勢忘義,最終修例落得慘淡收場。

建制派同床異夢、勾心鬥角,以往在選舉中時有所聞,須出動西環力量協調。例如去年三月立會補選兩名建制派候選人,便疑因政黨之間積怨影響拉票而各自落選,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忽然」愛國愛港,對特區毫無承擔,懶於開會,遇大事「甩轆」錯漏兼而有之,只懂邀功爭寵,大難臨頭便各自飛。

千丈之堤蟻穴潰,百尺之室隙煙焚。當年二十三條立法,因為一個行會成員田北俊倒戈,便全盤拉倒,記憶猶新。到了今日修訂逃犯例,田北俊仍不改其「反骨」作風,與其同樣是建制中人的胞弟田北辰,分別一唱一和,質疑修例理據,無異是在政府背後捅刀。政府宣布暫緩修例後,田北辰還沾沾自喜,自稱「盡晒能力」,不禁令人懷疑田氏棄建制投泛民。

要數建制派罪人,不得不提石禮謙。他身為《逃犯條例》法案委員會主席,不以大局為重,漠視香港整體利益,處處以商界角度為出發點,在五月中已經表示對於修例有保留。他此舉是代表商界向政府施壓,深怕被修例波及。結果政府讓步,調整法案,提高涉及引渡罪行刑期門檻至七年,避過內地很多商業罪行的最高刑期,消除商界疑慮,雖說是權宜之策,已惹來官商勾結的壞印象,大大影響市民對修例的觀感。

可嘆是以利始之輩,亦以利終,眼見修例惹來民憤及大規模遊行衝擊,石禮謙帶頭「跳船」,其任職董事的財團「撻訂」,放棄購入啟德價值百億元的「商業地王」,令到全城震驚,等於提早為修例敲響喪鐘。

像田氏兄弟、石禮謙般寡恩薄義,看風使(巾里)之徒,建制陣營多的是,政府更想不到,行政會議內部亦出現重大分裂。6‧12暴動後,盛傳政府向反對派低頭,數名行會成員包括林正財、陳智思搶先提出暫緩修例,葉劉淑儀稱支持修例,是基於行會集體負責制,言下之意,暗示有人不跟大隊。行會一向是特區政府堅實的城牆,也露出隙縫,自亂陣腳,難怪敵人可以乘虛而入,一鼓作氣攻破城池。

團結就是力量,反對派今次展示前所未有的規模及合作,連不咬弦的本土派與泛民也摒棄分歧,同仇敵愾;反觀建制派如一盤散沙,自毀城牆,不消數個回合已經被徹底擊倒。毛澤東說過,團結是勝利的基本保證。港府今次輸得慘烈,必須痛定思痛,檢討過錯,首先要自我反省,整頓建制派,去蕪存菁,掃走爛石,丟棄破田,待恢復元氣,整合力量,便是修訂逃犯例捲土重來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