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嫲嫲70年老舖 孫仔蝕本不放手

【本報訊】「我食牛皮飯大!細個喺舖頭爬上爬落,聞住皮味,特別有感情。」八十後的梁智勁(Tommy)小時候與嫲嫲同住,經常出入她的皮革店。他憶述店內後方有灶頭更有伙頭,每天下午,他們會與員工們一起吃「住家飯」。然而,香港皮具業的衰落亦伴隨着他成長。

Tommy的爺爺和嫲嫲當年從廣州走難來港後,開始做皮革貿易生意,皮革店至今已屹立在深水埗逾七十年。昔日原料選擇不多,上班族配戴很多皮革,包括皮帶、皮袋、皮鞋等,「嗰時爺爺嫲嫲嘅舖頭,鞋底皮係幾萬呎咁賣,但依家已經無人用鞋底皮。」他淡淡然地說。

新物料大量生產 真皮被棄

眾多新派物料的出現顛覆了時裝市場,漸漸地淘汰真皮。Tommy舉例說現時有很多不同的膠和纖維物料,有不同的堅韌程度、顏色和組合,亦會有仿皮、膠皮、合成皮等。這些新物料都可以大量生產,而且損耗程度較低、較耐用,對廠家來說更具成本效益,真皮物料難免被廠家捨棄。

「早十年前,其實已經無晒批發客,得番一啲手作人嚟買小量嘅皮。」Tommy翻閱帳目,慨嘆生意額和量都較以往差得多。在行業的夕陽時候他接手了經營,因為一份感情,他堅持即使蝕本都不會放棄。

「希望可以成為本土品牌」

由於爺爺早逝,嫲嫲一手湊大四個年幼的孩子,更獨力支撐店舖發展數十載,是上世紀少有做生意的女性。作為孫兒,Tommy直言受到她的拚搏精神影響:「嫲嫲係一個幾傳奇嘅人,一間舖經營七十一年並唔容易,我希望可以喺香港延續一個有少少歷史、有少少故事嘅老字號。」

老舖要生存,不轉型只有死路一條。Tommy認為,現時香港已沒有製造業,令原材料需求不大。因此他努力研發一些皮革製成品作零售,由以前做過「工廠妹」的姨姨們操刀,配合本地工匠親手製作,「希望可以成為一個香港細嘅本土品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