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別國策動顏色革命,已經形成標準的公式。首先是選擇當地最具政治爭議性的課題入手。在香港,便是社會的反共、反中心態,而政治、民主只是次要,依附着這個心態。
第二步便是發動各種媒體輿論攻勢,培植代言人,組織製造文宣教材。香港在回歸後的教育改革,正好給予其切入大、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之內,加深原來殖民化的教育。回歸後的民主選舉,特別是民主黨等的世代更替,一如台灣由黨外轉變為民進黨。原來政治原則與信念強的,被吃政治飯的專業或基層領袖所替代。在這個過程裏,政策政治化、反共反中化的深化,得力於《蘋果日報》和香港電台,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網媒。
第三步是組織學生,形成前線主力,也可借學生組織和身份來作掩飾,其中應涉及骨幹之在海外受訓。
條件具備之後,便伺機找政治課題來策動示威遊行。但示威遊行的政治課題只是掩護,以發動最多人上街來顯示動員力,壓迫政府。示威遊行是政治動員、文宣動員、組織(資金、後勤)動員,可是不會遊行完結便算。關鍵之處是用少數激進分子與警察衝突,佔據城市中心地區。一是以癱瘓市政來製造最大本地和國際新聞,吸引更多懷着各種不滿的人參加,壯大聲勢。二是佔據不退,便最大打擊政府的管治決心。三是藉機策動與警察的最大衝突,以流血來製造社會更大激化反應,最後是政府首腦下台,這一場戰役便獲勝,在政府的政策和管理體制將更乘勝追擊,更換政權。
從「六四」開始,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方式都是相同,只是「六四」時屬初始試驗,公式未完善。香港的佔中、旺角暴亂乃至今次反修訂《逃犯條例》,經歷了二、三十年反覆應用,公式已經標準化。但因為網絡的發展,假新聞、網絡動員的力量都比以往更加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也更加有效的借用大數據、社會媒體來塑造民意民情。無論是媒體、網絡乃至其他方面的動員,更是跨越地域、跨國呼應。
以往的顏色革命針對的是個別國家,僅只有地緣政治的戰略考慮,阿拉伯之春便是首次的大區域協調戰役。
今次香港的情況是美國逐步升級對中國的攻擊,尤其是近年美國已公開地用不同手段攻擊中國。在中國最國際化和發達的城市製造破壞以至奪取治權,將會是對中國的最大掣肘,也是與中國談判的最佳籌碼。故此,反修例引發的暴動,不會輕易撤退,且會得寸進尺,美國將全力大動員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