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患者由於身體缺乏某種凝血因子,流血和止血時間都比正常人長,需靠靜脈注射藥物止血,三十二歲甲型血友病患者吳先生由於對「第8凝血因子」產生抗體,注射藥物止血效用不佳,腳部靜脈更因長期反覆注射而令肌肉萎縮。去年他經大學安排接受一種稱為「雙特異性單株抗體」新藥物,體內產生凝血酶而令血液凝固,成效理想,亦沒有副作用和不適,重拾健康生活。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副教授王紹明表示,人體有多種凝血因子,幫助傷口凝血,但血友病患者由於基因出現病變,以致身體缺乏某種凝血因子,所以流血和止血的時間都比正常人長。本港有二百二十二名血友病患者,當中八成以上患者屬甲型,他們身體缺乏「第8凝血因子」;而乙型血友病患者則缺乏「第9凝血因子」。
甲型血友病者中,有一成至三成人與吳先生一樣對「第8凝血因子」產生抗體。一直以來他們只有兩種治療方法,其中一種是頻繁地輸入濃縮凝血因子,第二種方法是當出血時,入院注射繞道治療藥物,繞過「第8凝血因子」,令身體凝血,但成效卻因人而異。
醫學界研發出一種「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emicizumab,並在前年十一月獲得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認可,能取代「第8凝血因子」功能,激活第10凝血因子繼而產生凝血酶,令血液凝固,患者只需每一至四星期作一次皮下注射,便有效預防出血。有外國研究顯示,一百零九名十二歲以上對「第8凝血因子」有抗體的甲型患者在轉用新藥後,每年需要治療的出血次數大大減少八成七。
吳先生說,每當出血他便要入院,經靜脈注射繞道治療藥物,可惜藥效只能維持十二小時,一天要進行兩次注射,每月平均注射廿多次,他的腳部靜脈因長期反覆注射而萎縮。他說,腳踝、膝蓋及手肘因反覆出血導致變形,最嚴重一次是膝蓋出血,比正常膝關節腫脹大約五至六倍,劇痛持續數星期,難以入眠。不過,去年他經大學安排下試用新藥,期間凝血效果好及沒有疼痛,真正感受健康人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