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城市改建

香港基建發展落後是明白不過的現象。對外,香港比不上新加坡,也沒有深圳、廣州的積極求變。在內,原有軌道規劃發展追不上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的要求,地區發展與連接出現愈來愈多的瓶頸限制。沙中線的醜聞,顯示出短、中期內香港的基建難以有大改善。

不過,香港不可能守株待兔,使基建的不足程度進一步增加,香港政府的一些舉措亦反映出政府還是願意有所作為。大的格局未能推動改變,至少在地區的層次上仍有作為之處。

一是地下空間的發展。技術不成問題,發展模式在國外已有多個先例。就如香港人喜歡前往旅遊的日本新宿,便已有具體成功的例子可供香港參考。而以香港開發土地短缺、地價高昂,開發地下空間從成本來看,應該沒有問題。

地下空間的發展,最佳選擇是香港市區中心。現時政府的提議還欠缺魄力,在九龍市區實可把九龍公園連上西九文化區、連上西九高鐵站,在地下再造一個新尖沙咀。只要規劃設計合宜,地下新尖沙咀可以提供新的城市生態,也同時改變地面上的城市新區與舊區的格局,變成立體城市。當然,關鍵的是這個新尖沙咀的連接軌道交通的增強與銜接,交通規劃便不會依舊是汽車為本的落後模式,而是軌道交通加慢行系統(步行為主),地面道路的性質也應同步轉變,綠化遮蓋和把建築物離地連接。

西九龍是一個極佳的地下空間發展選擇。在港島還有中區,海濱的新填海區、金鐘等全港最貴地段,更大有發展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城的價值。而梁振英提出過的在跑馬地建龐大地下城,連接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等,更宏偉可行。

香港人口正在從港島、九龍的舊城市中心向新界轉移,這個轉移正好給舊市區一個重新發展、提升功能作用與生態環境的機會。一方面老區重建,避免因人口老化而衰落,出現市區中心內的貧民區。另一方面,用地下空間的增量發展方法加大市區核心區的發展空間,使其產生更大的經濟作用、就業能力。只要交通安排得當,核心區可進一步帶動香港經濟、社會的提升轉型,紓解地面的發展矛盾,並推動地區生態轉變,效果是把核心區與香港整個城市更新。

二是慢行系統的推行。一方面減少汽車,最好設禁車區;另一方面改變地下、地面和低空連接的重城市生態,綠化、環保。

或許這些方法短期之內難以落實,但是香港政府如果願意試驗推行,總有實現的機會,至少勝於甚麼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