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人人機不離手。流動電話技術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屬非電離輻射的一種,雖然與能量較高的X光、核輻射等電離輻射有所不同。然而,世衞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一一年將此歸類為2B級「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與柴油廢氣 、殺蟲劑、高溫油炸食物等看齊。
輻射生機學會主席兼生態毒理專家劉美明博士表示,多個國際機構及外國專家研究均指出,非電離輻射的電磁波對人體存在致癌的風險,更有機會影響腦部發展及神經系統,引起其他慢性疾病,劉直言:「2B級致癌物質嘅風險僅次於煙草,唔可以掉以輕心!」
要減低非電離輻射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劉提醒市民不要在信號較差和人多擠迫的位置,如升降機、港鐵車廂內強行嘗試接收信號及發送訊息,因會令到電話產生的非電離輻射以倍數增加。另外出門時如使用行動數據,就不宜長開WiFi偵測功能,此舉會令手機的非電離輻射數值處於不穩定水平。日常生活中亦可盡量使用室內有線電話,因無線電話產生的非電離輻射數值較高。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市民如置身於高輻射的環境中,短期內身體雖不會出現問題,但不排除長遠會引致細胞變異或不同器官出現毛病。他建議政府檢視本港現時有關輻射的標準,確保基站產生的輻射不會影響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