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黑色素瘤延長存活期

不少人身上有大大小小的胎記或癦痣,但若形狀不規則、變大甚至變深色,則可能是患上黑色素瘤的警號。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黑色素瘤屬皮膚癌之一,過去單憑手術及化療難以控制病情,患者存活期不足一年,幸醫學界近年轉用免疫治療,不但可以大大減輕藥物的副作用,病人存活期更可大幅延長三倍以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現正招募患者,冀針對性研究在黃種人身上較常出現的支端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在香港較為罕見,每年全港只有約八十宗新症,但其惡性絕對不容輕視。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龍浩鋒指出,黑色素瘤主要分為表淺性、結節性及支端性,其中以較深層、多出現於手腳且較難控制的支端性黑色素瘤,在黃種人中最為常見。患者初期一般要先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但若癌細胞已擴散,使用傳統化療的效用甚低,病人存活期中位數僅得十至十二個月。

患者現假性惡化 其後好轉

他表示,近年醫學界轉用免疫治療,原理是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抵抗癌細胞,療效顯著,存活期中位數大幅提升至逾三年,並有效減低復發機會;加上副作用較化療小,若病情好轉更可停藥,增加病人治療的信心。

龍說,一名患第四期黑色素瘤的七旬男病人,在約一年半前發現腳板底有黑色素瘤,進行手術切除後九個月,再於大腿淋巴核發現兩厘米大的腫瘤。龍憶述該名病人剛開始使用免疫治療時,曾出現「假性惡化」情況,淋巴核進一步脹大至三厘米,幸繼續進行療程後,情況逐漸好轉,病人現時的淋巴核已縮至正常大小,病情穩定,可繼續工作。

不適用於免疫系統疾病者

近期有外國研究顯示,新一代免疫治療藥物雖然亦會帶來免疫系統相關的副作用,例如甲狀腺功能失調、肝功能受損等,但程度屬可接受範圍,安全性遠高於副作用嚴重的舊藥;不過龍提到,若患者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則不適用有關療法。

龍續指,雖然坊間有基金資助新藥,但不少病人因未符經濟審查條件而無法申請。中大於三年前起針對性研究支端性黑色素瘤,正持續招募病人,讓他們免費用藥及安排定期檢查。

記者陳沅彤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