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一處失信 處處受限

論文造假在中國國內氾濫成災,有學者感慨中國學術造假每年都成批地出現,有時牽涉名人時更會引起轟動。學者說,中國人很聰明,但全用在造假上,連「中國夢」都轉換成了「造假夢」。學者的譬喻可謂貼切之至。

早年世界最大學術活動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曾發表撤稿聲明,宣布已撤銷一百零七篇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最可笑的是,調查發現這些論文的審稿人電郵地址是假的,甚至審稿報告也是偽造的。如此神奇的造假,難怪令人驚嘆:中國除了騙子是真的,其餘都是假的。

面對學術不端、科研人員數據造假、篡改履歷表、偽造同行評審屢禁不止,政府開始感到問題嚴重,係時候要做啲嘢。去年政府推動提高科研誠信的大規模改革,包括建立全國性失信行動數據庫,被列入黑名單的人,將失去經費或研究崗位的申請資格,甚至影響其在學術領域以外的工作機會。這其實不算甚麼新鮮事,世界各地對高校學術不端的界定、調查和懲罰也有一套嚴謹的制度,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造假都會納入個人誠信紀錄,將長期影響其未來工作和學習。

政府認為要讓學術造假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不只要終止造假者的學術生涯,且要影響他們在學術領域以外的工作機會,譬如他們將會在申請銀行貸款、開辦公司或是擔任公務員等方面受到限制。換言之,有關的懲罰不只局限於學術範圍或個人道德層面,甚至可以根據法律處罰。治亂世,用重典;治學術造假歪風,用重罰,實在也有必要,否則科研生態系統難以淨化。

當科研人員想造假時,面對「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懲罰,學術造假要付出的機會成本增加了,因為不但學術之路終止,連日常生活使用信用卡、買保險甚至火車票也受限制,那麼,造假前又豈能不停一停、諗一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