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政策天殘地缺 空談居家安老

勞工及福利局這個星期有兩件令人憤怒的事,其一是社署打算更新「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在新機制下,身體機能被評為中度或以上缺損的長者不能再同步輪候資助安老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其二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日前表示現時不少行業都面對招聘困難,尤以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人手最為短缺,所以研究是否輸入外勞。兩件事似乎無直接關係,但看深一層,實皆源於安老政策的問題。社區安老政策一天做不好,安老院舍人手問題永遠是無底洞。

筆者在上月底也在此討論過,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提倡「居家安老」和社區照顧,在缺乏人力及土地資源等先決條件下,難以維持院舍照顧的可持續發展,長遠也會令院舍服務供求失衡。因此,筆者早前聯同工聯康齡長者服務社就居家安老政策作研究,調查顯示長者傾向支持社區照顧服務,惟本港社區照顧服務使用率持續低於院舍照顧服務,反映政府或長者仍慣性依賴院舍照顧服務。筆者要求政府現階段必須積極完善居家安老的支援服務,把安老政策重心逐漸從院舍照顧過渡至「居家安老為本」。

資源不足 惡性循環

現時社區照顧服務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中心為本,包括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長者地區中心等,平均輪候時間為十二個月;另一種是家居為本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約十八個月。看似不短,但相對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需輪候四十個月,已是短得多。

正因如此,社會上很多人擔心更新後的「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不能同時輪候資助安老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會變更長。同時,因申請入住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只需十個月,這會否促使更多長者使用買位院舍?羅致光局長則強調這是「謠言」,聲稱輪候安老院的長者仍可取得社區照顧服務,並非只能排一條隊。但筆者認為局長最好發揮一下「智者」本色,講清楚怎樣確保不會令長者輪候院舍時間變長,同時又能在輪候院舍期間仍獲社區照顧服務。

再者,相信各位讀者都看到這問題猶如「無間地獄」級的惡性循環,即是因居家安老政策不足,社區照顧服務有限,結果將有需要的長者都推去輪候院舍隊伍中;但也因為津助院舍不足,結果長者被迫去買位私營院舍,令私營院舍人手短缺,行業經營者因而要求輸入外勞。這個循環恐是一個無底洞,足令香港萬劫不復。香港周邊地區都在發展中,過埠或離鄉工作人口減少,營運成本也因而增加,故輸入外勞未必真的切合香港長者的生活需要。

筆者認為解決方法是政府回到這個「無間地獄」前,要下定決心並有具體措施,改善家居及社區安老服務,並輔以家庭友善職場政策,減少社會對院舍式安老的依賴,才能評估到院舍真實的人手需要和短缺情況。

不但是筆者,還有廣大勞工和長者們,都希望羅致光局長能夠有點膽識,用真正長遠的眼光,來規劃和落實家居安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