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五四飯盛大開席 德先生叨陪末座

蔡元培先生是開風氣之先的一代泰斗,桃李遍天下,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治學育人理念,迄今為世人銘記。蔡先生安葬在香港仔華人墳場,某年余光中前往憑弔,寫下了一首詩:「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搖過一隻搖籃,那嬰兒的乳名叫做五四。」追念蔡元培當年功績。

蔡元培性格謙遜忠厚。五四運動之後,每逢五月四日,北大同學會必舉行紀念盛宴,而邀蔡元培為上座,年年如此。蔡元培頗憊苦之,一次戲語曰:「吾輩此日真成吃『五四飯』矣!」當時,全座啞然。此話頗有韻味,表面嘆應酬之苦,實際不乏暗諷之意。世間吃紀念飯謀取私利者不知凡幾,藉此標榜貼金、推銷兜售,故而能夠樂此不疲。

就拿「五四飯」來說,年年一小吃,十年一中吃,百年自然一大吃。官方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紀念大會,且規格較之以往大為提升。然而,這次規模空前的五四盛宴,座次分明,「愛國者」被捧為座上賓,溢美之詞不絕於耳。而當年在五四運動中被奉為旗幟的「德先生」、「賽先生」,除了象徵式地出現在花名冊上被點了一次名之外,全程無聲無息。想來如果不是因為兩位先生實在名頭太大,估計官方都不會給他們發入場券。

其實,無人否認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問題的核心在於,無論是愛國,還是民主、科學,究竟如何去定義。愛國是否要與愛政府乃至愛執政黨畫等號?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可見廟不等於和尚,營盤也不等於兵。愛廟愛營盤,不是一定要對和尚和兵絕對服從,俯首帖耳。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有關五四運動的名言就是:「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

歷史是政治的僕從

天下者,全天下人之天下。青年自然是其中的一分子。五四運動的可貴之處,在於年輕人的思想的自由、思考的獨立。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政府不能以包容心態去對待青年的質疑、批評,又有何顏面去苛求青年心服口服地愛國呢。當年五四時北大、清華學生為國家、為民族呼喊、抨擊,如今清華教授卻接二連三被禁言停職。如果年輕人都千人一面、千夫諾諾,中國必定是少年諾諾則國諾諾的「老大帝國」。

歷史是政治的僕從,一切紀念活動對歷史的詮釋,都是為現實服務。就像內地如今對改革開放、民主自由的種種紀念與鼓吹,聲調遠遠高過歐美。而若循名責實就會發現,不僅與普世價值不合轍,甚至也偏離了中共自己曾經作出的概念定義。電視宣傳片中,一群幼稚園小朋友舉着圖畫卡片,高喊着「富強」、「民主」,不知道這算是「高級黑」還是「低級紅」。

有人認為,「賽先生」處境比「德先生」好一些,其實不然。如果沒有「德先生」的並肩前行,科學之路也會扭曲塌陷。遠處的「畝產萬斤」且不說,近年來的「基因編輯嬰兒」、「海水稻」、「空中南水北調」,又讓大眾嗅到了熟悉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