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反共情緒

《逃犯條例》修訂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爭執,以至上萬人出來示威遊行,歸結之處是香港社會裏有着反共反中的情緒,這也是「佔中」和旺角暴亂的社會基礎。不過,這樣的反共反中情緒,從來都有,其中有個人恩怨、政治執拗、無知與迷信,更有各種媒體、意識形態的扭曲和製造。但是,為甚麼在回歸之前,大的政治化社會騷動,只有一九五六年國民黨右派與黑社會的暴動,和一九六七年不是反共反中,而是擁共擁中的反殖民主義暴動呢?

反共反中的情緒一直存在,卻並不強烈,就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接受美國軍事訓練企圖進入內地從事搗亂工作的,後來在香港也變成了企業家,甚至與內地政府合作,打交道。情緒可以隨時間轉移而變化,香港更有宣洩之途──移民離港,不做中國人,變為外國人。

當然,英國政府控制嚴厲,也不盡依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控制內地在香港的勢力,而不是台灣在香港的勢力,此所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一些節日都會在香港到處插掛。但即使如此,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反共反中的情緒和表現都逐步減退。

由此產生一個問題,為甚麼在回歸後反共反中情緒在年輕人中上升,並且演化出「佔中」、旺角暴亂呢?

一是教育問題。但英國統治時反共反中的奴化教育更強烈。或者可說在回歸後年輕人受的反共反中教育,與他們父母輩在殖民地時代受的反共反中奴化教育結合起來,便產生出更大的聲勢。

二是政府問題。香港在回歸之後,舊的既得利益者比之前更強大,沒有英國政府的制約與保護,這些既得利益者爭奪社會利益的拚勁更強,視野更加短期化,而新的既得利益者也屬投機、貪婪和短視,且與內地二十年大貪腐結合起來,互為因果。

英國統治時,政治權力是絕對的,專斷、不分享、不民主,支撐殖民地政府的是在社會、經濟裏壟斷的英資財團。回歸後,特區政府要民主,政府內部官僚化而沒有政治意願;政府外,新舊財團變成強大的新舊既得利益者,收買政府乃至官商勾結,政治上強調分權、民主、司法專斷,都把整個治理體制癱瘓起來。英國統治時受到抑制的既得利益者便猖狂起來,藉民主化走上金權政治之途,也開了門引來外國勢力。

因此反共反中情緒便成為各種勢力利用的對象,香港治理體系便滲入愈來愈多的反共反中情緒,且變諸政治行動。反過來,這些政治行動也提供不少政治機會壯大反共反中情緒。放任會使香港社會穩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