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公僕冇人請 日拾荒18小時冀獲尊重

【本報訊】四月初在立法會上,有拾荒婆婆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哭訴長者難以找到工作,局長一句「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令全城嘩然。

拾荒婆婆叫黃月嫻(黃姐)。年屆六十七歲的黃姐退休前是病房服務員,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後來因為長期日夜追更,身體開始支撐不住,於是在五十歲時提前退休。

黃姐的退休生活非常困苦。她幾乎每次見工也沒有下文。例如有一次,她跟一個年輕女生共同到連鎖快餐店申請工作,經理出來的時候,只拿出一張申請表格給年輕的女生填寫,黃姐反問他:「點解你唔畀表我填?你唔請我係唔係嫌我老?」經理不作聲便走開了。

但商業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並沒有打擊黃姐找工作的決心。幾經努力後,她找到一份在政府沙田社區會堂裏的工作,更獲得了面試機會,怎料踏出面試房門後,看到兩個年輕女子也在等候面試,黃姐心想:「我冇機會了。」當然最後也等不到結果,令她不禁慨嘆:「唔係我唔想做,而係人哋唔請。」

輾轉露宿 堅持紙皮不加水

黃姐雖然是退休公務員,享有每月三千多元的退休金,根本是應付不了衣食住行加上醫療開支,最後她更因欠租七個多月,被房署收回公屋單位。被收屋後,她有想過租劏房住,怎料劏房月租也要四千多元,更是舊樓要走四、五層樓梯。最終黃姐選擇在附近的快餐店「落腳」。可惜一年後,快餐店結業,最後黃姐便開始露宿街頭的生涯。

在「無瓦遮頭」的日子,黃姐惟有靠執紙皮幫補生計。黃姐苦笑地說:「唔會理幾點,每日差唔多做十八個鐘。」日子雖然艱苦,但黃姐執紙皮時也有她的原則,就是絕不淋水以增加紙皮的重量來換取更多金錢,因她認為拾荒本來是為了環保,若加水會令紙皮發霉,紙皮便不能再造。

在其他拾荒者眼中,黃姐這個不加水的行為有點傻,但在「拾平台」眼中,卻十分欣賞黃姐這份堅持。「拾平台」一直關注拾荒者的處境,同時為他們提供支援服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姐認識了「拾平台」的發言人鄧永謙,從此她的生活得以重見曙光。

「拾平台」倡設回收空間支援

阿謙認為拾荒者在社區中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市民往往忽略了他們對社區的貢獻。去年他們作了一個「全港拾荒群體調查研究」,發現拾荒者每轉紙皮的平均重量為卅五公斤,以此推算,全港拾荒者每天的總回收量為一百九十三公噸,佔了全港的廢紙量、回收量接近兩成,由此可見,拾荒者一直幫社區處理大量的廢紙回收。

因此「拾平台」提倡了一系列政策,希望社區不同的持份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配合拾荒者的環保回收工作程序,如商店可先整理好紙皮才扔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建議社區有一個回收空間供拾荒者處理紙皮,例如在公園、廢棄的公共地方、天橋底或垃圾站旁,劃出兩米乘兩米的空間,令荒拾工作得以在社區上無障礙地工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