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問題困擾港人多年,港府計劃透過不同的徵費方案,紓緩塞車問題,除了計劃諮詢公眾對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的意見之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透露,運輸署正準備於今年年中展開有關「擠塞徵費」的研究,在政府的收費隧道等道路,按車輛的載客量及擠塞的時段徵收不同收費,料私家車的徵費較高,預計二○二一年會按照研究結果,諮詢不同持份者。
陳帆昨在立法會特別財務委員會上表示,為紓緩道路交通擠塞情況,運輸署今年年中將研究「擠塞徵費」,以「效率優先」為原則,審視政府收費隧道及青馬和青沙管制區的收費階梯和水平,讓載客效率高和支持經濟活動的車輛,如巴士、貨車等可享較優惠收費;載客量低的車輛類別,即私家車等徵收較高的收費,同時研究在不同時段徵收不同收費的空間。
廿三萬監察發言人王國興表示,載貨貨車屬於經濟活動,他擔心若政府大幅調升貨車的隧道費和道路費,相關成本將轉嫁消費者,他認同應以「效率優先」的原則檢討隧道費和道路費收費水平,當中私家車的收費應較貨車為高,而政府調高收費後,應將相關額外收益設立基金,補貼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車費。
另外,本港泊車位近年供不應求,政府擬在多個地區增建智能停車場,如深水埗初步或採用「圓軸垂直升降」的智能泊車系統。深水埗區議員兼立法會議員鄭泳舜,關注相關系統或需五至七年以上時間才見成效,當中投資金額非常龐大,建議政府與私人發展商合作,加快落實智能停車場。
陳帆回應指發展智能停車場時,會視乎不同地區的泊車需要、土地及地區實際情況,決定採用的泊車系統。他表明,會視乎可行程度,不排除與私人發展商合作。
運輸署署長陳美寶補充,指該署正進行智能泊車系統顧問研究,預期今年年底完成。智能停車場計劃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會利用政府資源發展,但所需時間較長,另一方面會鼓勵私人發展商在不同地區發展智能停車場,相信需時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