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加快興建智能停車場

香港車輛泊位長期不足已為市民所詬病,車輛違泊問題亦引起市民和車主間不和。翻查資料,政府訂立的私家車泊位面積標準,多年來不變,完全追不上時代步伐。

規劃署訂立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定了泊位數目的準則,及各類車輛相關的泊位面積標準,現時由政府提供的路旁咪錶泊位都是參照準則,另外發展商興建停車場時,都會依照準則為泊車位「劃位」。不過,現時的規劃標準與準則不合理,近年不少駕駛者選擇七人車及SUV等較大體積的車輛,規劃標準與準則跟不上新車體積變化,以至於出現泊車後「開唔到門」、車輛「凸晒出嚟」的情況。

香港車輛泊位長期難以改善,歸根究柢是政府各部門互相推諉。規劃署表示有關泊車位及上落客貨設施的標準屬運輸署的工作範疇,又推搪相關政策局或部門「沒有再要求修訂泊車位及上落客貨處的面積標準」。運輸署只回應會留意有關情況的發展,在有需要時進行檢討。

政府計劃於深水埗興建全港首個地下智能停車場,有團體聯同商業車輛司機發起汽車慢駛遊行,促請政府加快興建智能停車場,並在規劃智能停車場或泊位時,要一併顧及商用車輛的泊車需要。有商業車輛司機指,因車位嚴重不足,行內曾有司機一個月內收到六至七張「牛肉乾」。

筆者認為政府應大力推動「智慧出行」政策,向私營停車場收集泊位數據,方便車主善用停車場。而興建智能停車場動輒需時四至五年,當局應加快規劃,並參考境外先進技術,改建一些政府停車場,把推出期盡量縮短。

另外,政府應該積極研究開放一些政府閒置用地,供商用及大型車輛於晚間停泊,亦須提供誘因予私人企業或私營停車場,讓他們願意發展興建智能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