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高官個個皆廢,要說廢中之廢,莫過於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皆因他老哥做了這麼多年局長,除了江湖傳說的沖涼只需一分鐘外,就只剩下「徵費」兩個字,乾脆環境局換牌子叫「徵費局」,黃錦星改名「黃一招」算了。
以膠袋徵費為例,開頭似乎有點效果,但很快師老兵疲,自一五年開始膠袋使用量掉頭回升。為甚麼會這樣?黃錦星拍了一下自己的小光頭,認為是徵費水平太低、阻嚇力不足之故,有意將五毛錢一個膠袋加至一元,並計劃年中諮詢。諮詢當然是假的,加重市民負擔是真的,相信加價減廢的效果將立竿見影──膠袋使用量將倍增!
對商家而言,以前膠袋是成本,能少給顧客就少給,無形中限制了膠袋的使用;如今則不同,膠袋成為商家財源,多賣一個多賺一元,多賣十個多賺十元,而膠袋的來貨成本極低,簡直無本生利,商家有了鼓勵顧客使用膠袋的誘因,如果膠袋製造質量好、賣相好,銷情會更好,但不管多麼好的膠袋,仍然是膠袋。所以說,增加膠袋徵費的出發點不是減廢,而是增加堆填區的負擔,謀害子孫後代的未來。至於減廢的正確策略,當然是鼓勵生產商及零售商改用環保購物袋,同時為膠袋設下最後期限,違規者進行罰款處理,屢教不改者重罰,如此一來,商家沒有再用膠袋之理,這才是源頭減廢之道。
黃錦星不是從源頭減廢做起,而是從末流做起,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至於為甚麼當局刀口向消費者,不敢向商家,原因自然是港府的通病:施政永遠偏向商界利益,而黃錦星坐在局長位子上一天,他的屁股就傾向商家那一邊。有人說,黃局長的工作就是徵費再徵費,太簡單了,毋須任何學歷及環保經驗,簡直白𢭃人工,香港搞環保至今一事無成,也就不足為奇。可見香港要源頭減廢,首先就是減掉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