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改善醫委會組成不可再拖

現時本港醫生嚴重短缺,政府冀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安排,以吸引海外醫生到港執業。醫務委員會專責小組提出四個方案,出席會議的二十九名委員以暗票方式表決,結果四個方案都被否決。

醫委會長久以來對海外醫生設下限制,要他們通過考核才能在港執業。近年本港醫生人手嚴重不足,病人被迫接受漫長的輪候時間,公立醫院醫生壓力爆煲,惟醫委會仍然無動於衷。今次否決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再次反映醫委會保護主義強烈,寧願前線醫護承受沉重壓力,漠視病人的利益。

根據醫管局數字,海外醫生的流失率極高,現時只有十二人在公立醫院工作,相信與工作壓力大有關。公院醫護人手不足,市民廣泛同情,並且齊心向政府及醫委會表達引入海外醫生的訴求,要求酌情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資格。然而,醫委會為了保護本地醫生,讓自己能夠繼續壟斷市場,向海外醫生設下重重門檻,沒有為水深火熱的病人着想。

真正吸引優秀海外醫生人才來港執業,是豁免具本地認可學歷、專業資格及在港服務年資的海外醫生參加執業試,而獲取全面註冊資格。不少海外醫生就讀的醫學院,學術排名更勝本港的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加上他們畢業後在海外醫院執業,已經累積一定經驗,故他們只需要在公立醫院服務一定年期,符合現時醫管局聘用資格,可以免考執業試,而能全面註冊。

事實上,本港醫生團體以「專業自主」為名,奉行保護主義為實,對社會利益視若無睹,這種狀況應該改善。醫委會的一半席位由照顧本地醫生利益的選任醫生擔任委員,掌握了絕對否決權。現時醫學界的自律模式必須作出轉變,改革醫生主導醫委會的局面,加入更多政府和民間的聲音,平衡各方意見,不可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