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提出對一手樓徵收空置稅,正是回應工聯會自二○一三年提出的訴求,針對已落成一年的一手住宅徵收應課差餉租值兩倍,即約為樓價的百分之五,透過增加發展商空置新單位的成本,減少囤積居奇的可能。但說實話,這次空置稅政府的建議僅屬微辣,囤積一年的升幅很多都會高於百分之五,而且只限一手樓,二手樓空置率上升的問題仍未解決。
不少香港地產發展商,一直奉行賺到盡的營商座右銘,納米樓、發水樓、用盡一切地積比的優惠、售樓後一條龍式天價管理費等,其中最無良的一招,就是擠牙膏式的惜售,或稱飢餓式營銷,就算是較有規模的樓盤,每每只推數十個單位,小量地以多個批次來推銷樓盤,從而加劇市場短缺,令買家搶貨,推高樓市。惜售策略另一方面就是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發展商不惜讓單位長期丟空,等待在最高利潤的價位賣出單位。發展商掌握出貨的主動權,操控供應,就可以保證賺到盡。
以一八年為例,落成量約二萬一千伙,但售出僅一萬五千多個,而批出入伙紙超過一年未售出的單位卻有九千多伙。雖然整體單位落成量有增長,但售出的單位數量卻創近五年低位,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因為樓市在去年下半年放慢增長,導致發展商刻意放慢售樓速度來托市。而在這些未售單位中,有二千二百多個是一六年前落成,可見發展商囤積居奇問題嚴重。
面對微辣措施,地產商及其代理人仍提出各種謬論歪理,不難看到,他們希望維持主導供應以賺到盡的局面,丁點的改變也不願意接受。地產發展作為香港最暴利的行業,無良商人可謂食相難看。謬論之一,他們擔心空置稅的成本會轉嫁給買家,加重買家負擔。眾所周知,香港的樓市是供求關係主導,成本並非主因,就算成本減輕,發展商也不會賣平樓,反過來說,就算某些成本上漲,也不會導致樓價直接上升。
謬論之二,空置稅會迫使發展商在死線前推盤,導致一手及二手樓價下降,甚至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會導致樓價有如沙士、金融海嘯時期斷崖式的下跌。政策應以當時實際情況作考慮,筆者相信現時樓市剛性需求強勁,加上經濟基調良好,斷崖式下跌的說法實為危言聳聽。至於樓市因供應順暢而有溫和的下調或停止升勢,我認為對市場和買家也是好事。
謬論之三,地產界提議空置兩年以上才應徵稅以及「豪宅」可獲豁免。不論如何矛盾的理由,目的就是令這個微辣版的空置稅措施變成無牙老虎。土地和房屋的供應,關係到市民能否安居樂業,也牽涉到發展商的利益,特區政府多管齊下增加供應,政府與發展商爭奪供應的主導權,看來仍有不少阻力。
時至今日,如果問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有甚麼大計,很多都會一臉茫然。組織家庭?發展事業?追尋理想?除非有超人的意志和能力,很多人都不敢有太多計劃,只能見步行步。除非「靠父幹」,否則還談甚麼人生大計?就算是「明日大嶼」等造地計劃,一些年輕人覺得根本幫不上忙,最後還是益了地產發展商。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