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一如歐美國家,都着意推動年輕人創業。
年輕人創業應該是有熱情和創新之意,然而,年輕人缺乏經驗,缺乏對市場認識,科研技術的掌握也多是僅僅開始。識見不足,勇氣有餘,因而在創業方面需加多方扶持、輔導,但成功的機率不高。初出茅廬之輩,也難以有多大期望。
因此,推動年輕人創業,為的是甚麼呢?是讓年輕人吸取經驗,在失敗之中學習,在失敗之中成長?不過,推動他們創業,是讓他們心高氣傲,能否在失敗之中學習?抑或是挫折之後失去銳氣?
或許,各方可用孵化器和各種培訓班來培養創業者。按此道理,是否應該讓這些有意創業的年輕人先去學習,先取得適當的知識、技能、經驗,才去創業呢?拔苗助長可能浪費了社會寶貴的資源,也錯誤引導年輕人,以為只要有心創業,社會、政府或其他機構便應該資助他們嘗試,使他們容易變成志大才疏。
當然,資助創業還需要一定的競爭條件。如果各方一窩蜂地競相以資助年輕人創業作為功績,審批寬鬆,結果將會把失敗的機率放大,把失敗的消極影響擴大。
從現實條件來看,在市場競爭環境裏,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創業猶如風險投資,成功者千萬中未必有幾個,且風險投資不會有年齡歧視,只選年輕人,而是按項目而論,擇優投資。這屬理性的投資方法,與政府及社會資助年輕人創業,變成了政治運動、政策的時尚潮流,有着根本性的分別。
以香港社會為例,五、六十歲的專業人士退休的不少,他們本是社會的寶貴人才和知識資源,退休之時精力還足夠,經驗識見勝於不少在職者,實際上好應該讓他們從事第二度的工作生涯,鼓勵他們創業,利用他們對市場、行業、技術各方面深厚的認識,對制度的了解,以及廣泛的內外人脈關係,來轉化成創業的資源條件。
從各個角度看,這些退休人士再創業的成功機率,當比年輕人創業為高,且他們不會隨便創業,而是小心謹慎,謀定而動,更加着意於成功的機會,而不會隨便地為取得資助而創業。公帑用於鼓勵創業,放在他們身上,遠比放在年輕人身上更為有效。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範疇,如果過度鼓吹年輕人創業,倒不如吸引退休人士創業。香港以及海外的年輕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業環境並不熟悉,也缺乏市場知識、技術與管理能力。相反,香港及海外退休人士卻更應該是爭取的重要目標。
政策應實事求是,不應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