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腦兒」父母 生命故事帶入校園

【本報訊】「沒哭過、沒笑過,只有一聲再見……」在一張關於「善別」講座海報上,這句話無聲卻有力地訴說着背後故事。朱子溢作為一個夭折嬰的父親,是這個講座的分享者之一。事件回帶到一三年,已經是兩個女兒之父的朱子溢和太太陳頌恩(Mary)準備迎來第三個愛情結晶—朱瑋恆。但產檢時醫生嚴肅地告訴他們,孩子是「無腦兒」——即天生無頭蓋骨,足月出生,一般也只能活三至五小時。

絕大部分「無腦兒」父母會選擇終止懷孕。但Mary和子溢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佢出世嗰一刻我哋好開心,同時好矛盾地又好難過,因為我哋知道佢好快要死。」子溢無奈地憶述。可能瑋恆亦十分不捨這對父母及兩個姐姐,所以他比預期的三至五小時多活了一倍,足足陪伴家人十小時之久。

為夭折嬰辦後事減二次傷害

作為夭折嬰父母,Mary和子溢坦言能處理瑋恆的身後事,大大減輕對他們二次傷害。

反觀那些少於廿四周的流產嬰,在公立醫院只會被當作「醫療廢物」。但經過流產嬰父母多年來爭取,陸續有團體開始為少於廿四周的流產嬰,提供安葬的地方,如道風山基督教墳場的「天使花園」。而食環署早前回覆傳媒時表示,將透過行政措施劃出特定範圍,設置專供安放流產嬰的設施。

腹大便便的Mary及子溢在訪問時帶我們到道風山「天使花園」走了一轉,他們不但無忌諱死亡,更把瑋恆的生命故事帶入校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