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逾五成居民指新屋邨乏社會服務

【本報訊】政府去年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將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使新屋邨的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可惜一直只聞樓梯響,有關細節及時間表一律欠奉。有組織訪問了一千二百名近五年落成的新屋邨居民搬遷後狀況,發現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新屋邨的社會服務不足,有家長表示剛搬入新屋邨時曾因子女升學問題而感徬徨無助,最後幸獲社工幫助,問題才迎刃而解。

監察公共屋邨福利規劃聯盟於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進行有關調查,受訪者平均輪候公屋年期約七年,比政府公布的五年半還要長,當中大部分人將「輪候得太長」及「獲派新公屋」作為決定上樓的主要考量,不少居民上樓後才經歷到區內的支援服務嚴重不足。

聯盟批未按情況規劃人手

調查結果亦顯示,跨區遷入新公屋的居民面對不同困難的比例較原區居民高,包括「對新社區的環境不熟悉」、「遷離原來社區、缺乏區內人際網絡」等。另外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感到壓力大,當中跨區者的壓力平均分為六點一九,比原區者五點一七分高出一點零二分。

聯盟批評政府未有按各邨情況規劃服務及設人手比例,造成新屋邨服務嚴重不足,如人口超過二萬八千人的水泉澳邨卻只有一個新邨計劃服務居民,直指政府若再「先安置後增資源」,社區悲劇將繼續不斷發生,要求政府常規化新屋邨支援服務時,需按新屋邨人口規劃等作整全考慮,並至少達到「一新屋邨,一社工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