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促放寬法例限制 助業主保育歷史建築

【本報訊】全港有不少歷史建築需盡快維修、保養,香港測量師學會昨舉行年度「賞‧惜‧舊築跡」計劃,學會文物保育工作小組召集人何鉅業表示,現時全港有一千四百四十四幢建築物在歷史建築物名單上,私人建築物佔約七百間,但政府在保育的技術支援不足,本地建築法例又限制多,希望政府成立資料庫及將法例拆牆鬆綁,助私人業主保育歷史建築。

倡建資料庫 納維修技術指引

測量師學會希望透過上述計劃推廣歷史建築的保育知識,包括舉辦導賞團,帶領參加者遊覽香港不同地區歷史建築。何鉅業昨出席活動時指出,受《建築物條例》所限,私人業主維修舊建築時,必須跟從新法例,但幾十年前的老建築有其原貌,若要符合現代建築條例,很多時便破壞了老建築的原汁原味。他建議屋宇署在法例上拆牆鬆綁,為歷史建築物提供一套特別的處理方法。

同時,維修舊建築需不少特定技術,建議政府牽頭成立一個歷史建築保育及維護的資料庫,讓私人業主可循此獲得維修方法、技術指引及維修樓宇的相關人士名單等,更妥善維護歷史建築物。據他了解,在本港歷史建築物名單外,還有幾百幢亦屬歷史建築,但本地有保育經驗的顧問公司及承辦商僅十多間,供不應求,希望政府鼓勵業主及市場積極參與保育工作。

出席該活動的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則指,不少歷史建築的私人業主有意重修,但因成本而卻步,建議政府推出獎賞計劃,協助業主維修歷史建築。學會會長梁家棟則指,香港很多歷史建築值得保存,但缺乏適時維護。

今次的活動還有比賽、工作坊及論壇,導賞團首輪參觀灣仔區,參加者可入藍屋參觀,了解歷史及保育情況,例如藍屋窗戶下的雕塑因失修而破爛,復修時需費工夫去模仿雕塑原有外貌。木框、木地台等所有木製品亦曾被藥水浸泡防止腐蝕,屋內四周亦有粗的工字鐵作依靠,減輕本身負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