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德不配位

今天特區政府「結構性崩壞」,導致我城沉淪,歸根結柢就是人的問題。歷任特首及主要官員,才德兼備者少,德不配位(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者眾。昨天筆者在本欄用「德不配位,顢頇無能」形容「特區政府掌櫃」陳茂波,並非惡意評詆,他「囤地波」和「劏房波」之名不是家喻戶曉嗎?

當下香港,最多就是這種道德、才能皆付之闕如的廢官。特區政府的施政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引發民怨,並不是因為客觀情勢的局限,也不是主觀條件的不足,而是人謀不臧,那就是特首及主要官員,普遍存在識與量兩個方面的不足。識是能夠照見自己,也能了解別人;量是能容納他人,也能安頓自己。「士先器識而後文藝」,這是針對知識分子而說的,若就從政的人而言,除了才能,一樣需要識與量。港英時代的高官多屬技術官僚,根據法律、制度、指引辦事,只要把應做的事做好,識與量的要求並不高。特區政府成立初期,主要官員絕大部分是來自前朝的政務官系統,勉強算得上是一個「廉能政府」,但自從有了「主要官員問責制」,政治任命的官員向權力來源效忠,而不是向港人負責,那些負責制訂決策的司局級官員,才能不足引起的問題少,識與量不足引起的問題可就大了。

一個人的才能有其極限,做官最重要是「適才適所」,一些原本只是當部門首長的料,卻成為決策官員,那就變成一甌之水,傾於巨壑之中,後果可想而知,民望極低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長於卸責的運房局局長陳帆就是顯例。至於那些來自公務員系統之外的政治任命官員就更加不堪,看看徇私枉法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史上最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這兩個樣辦,便知梗概。

政治任命司局級官員識與量之不足,再加上只按制度、指引辦事,政務官出身的首長級官員,本來是政治中立的技術官僚,如今執行政策必須「政治正確」,揣摩上意,吮癰舐痔,無所不為,特區政府禮崩樂壞那就是物理的必然!

由於識與量之不足,於是心胸狹窄,由疑生忌,由忌生恨,由防而搞權謀。充滿猜忌的人不但睚眥必報,而且尋找藉口、羅織罪名打壓異見。香港大權在握者如特首及主要官員,獨裁無膽,民主無量,當不致有殺伐之氣,但遇到批評便反唇相譏,諉過、避禍,抹黑別人還自己清白,顯然就是識見不足和缺乏寬容之心。林鄭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為甚麼很多時候都會表現出對不同意見的輕蔑和鄙夷溢於言表的態度,不就是沒有了解異己(識)和容納異己(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