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民生凋敝

特區政府坐擁逾萬億元財政儲備,但香港的民生問題如房屋、醫療、福利,幾乎都是「痼疾」,沒有解決的良方。以林鄭為首的特區高官,「民生無小事」唸唸有詞,他們究竟是否知道「民生」何解?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攸關人民的生計,社會的生存。

香港是一個人均年收入超過四萬美元的已開發地區(發達地區),貧富懸殊卻冠絕全球,超過一百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老年貧窮和隔代貧窮尤為嚴重。超過廿八萬低收入戶輪候公屋,政府說平均輪候時間要五年半,實際卻是五到十年,而平均每年公屋建屋量不到兩萬個單位。林鄭的「明日大嶼」計劃只是「塵世天堂的預約」,天堂猶未至,輪候公屋的人卻在地獄輾轉呻吟,更不要說這個大白象工程是「擔沙塞海」,債留子孫!說到醫療問題,不就是人手問題嗎?不就是有錢好辦事嗎?林鄭說當局從不鬆懈,「但人手很難短期解決,要培訓醫生需要多年時間,當局已增加醫學生數目及護士培訓名額」。原來要從今天起才培訓醫護人員!醫管局主席梁智仁也說「公院超負荷非醫管局能解決」,那麼誰可解決?

原來住在香港這個「發達地區」是壽則多辱,老則該死!長者綜援申請年齡由六十歲提高至六十五歲,日薪一萬元、年逾六十歲的高官竟說:「六十歲仲做得嘢,點解要攞綜援?」乏人照顧、有長期病患的長者輪候政府資助院舍床位,平均輪候時間是三至五年,等不及而死亡的,每年超過五千人。

長者綜援新政策備受質疑,林鄭與建制派密會後用「治大國如烹小鮮」來回應調高申請長者綜援年齡政策不知情的說法:「難怪前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但恐怕今日本人作為行政長官,已沒有甚麼機會進入廚房,所以去到一些執行細節,我或許真的不知道,但當我知道這些執行細節令社會產生關注,令一些我很想幫助的基層工人受影響,我便有責任。」真是比擬不倫,引喻失義。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哲學上一句很重要的話,即是治理大國不可輕易擾民,要像煎魚一般,煎到夠熟了才能翻面再煎,否則很容易煎到魚肉破碎而不成魚形。但也不能完全不去翻動,否則魚就燒焦了;也就是俗語說的「慢火煎魚」。從管治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林鄭只管政策不問執行細節,又怎會和「治大國如烹小鮮」扯上關係呢?

「民生無小事」,然而當下香港位高權重的「問責官員」空話說盡,而且率多顢頇無能之輩,試問又可以幹甚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