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早就不是新聞,這個問題在流感高峰期更為凸顯。人們幾乎天天看見醫生如何捱義氣、如何委屈勞苦的新聞見諸報端。然而一旦觸及引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荒,醫生即如刺蝟一般豎起尖刺,甚至連過去能在香港執業的英聯邦醫生,他們也以不諳中文、不清楚風土病為由而落閘關門。醫生為了保護自己飯碗、提高議價能力而置病人福祉於不顧,實在太自私。
當然,醫生永遠有冠冕堂皇的藉口,最常用的是海外醫生質素參差,不如本地醫生。拉扯下去,又會衍生無數陰謀論,例如這是港府和中央攻破醫界而設下的一個局,為引入內地醫生打開缺口;再不然,賴落每天一百五十個單程證新移民身上,將人手不足的源頭說成是人口無止境地增長,但想一想也知這些藉口站不住腳,即使沒有新移民,本港人口老化嚴重,使用公營醫療的人口一樣不可能減少。
本地醫生的質素就等於高人一等嗎?最近醫管局公布多宗睇漏病人肺癌X光片的醫療事故個案,涉事包括瑪嘉烈、威爾斯及瑪麗三家龍頭醫院的七、八名內科、外科和急症科醫生,更有病人延誤醫治死亡。當局歸咎於醫生出現「感知落差」,簡直匪夷所思,如此多醫生同時「感知落差」,不如一起回學校再考試好了。說穿了,只是欲卸之責,何患無詞。
是的,保護自己專業,不想因供應過多而拉低身價,這是人之常情,但目前公院人手短缺已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不僅醫生叫苦,病人也受害,這樣下去,醫療事故只會無日無之。現時培養一名醫生需時六年,專科醫生更要十多年,即使增加醫科生學額,也是遠水難救近火。
有競爭才有進步,適度開放市場,引入海外醫生,這才是為香港利益着想。可惜「好打得」的林鄭未打已投降,以避免引起爭議為由跟醫界統一口徑,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