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逼爆 醫生協會指不能全歸咎新移民

【本報訊】每逢踏入流感高峰就暴露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爆煲」慘況,且問題日積月累沒解決。公共醫療醫生協會認為,不能將公營醫院的問題完全歸咎於新移民,但醫院管理局就有關人口增幅的醫療服務規劃並不足夠。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亦質疑政府擔心會影響私家醫生生意,一直不敢擴大「街症」服務,醫療政策立場搖擺,沒持續發展。

爭取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昨在電台節目表示,人口老化才是公營醫療服務需求增加的主因,醫管局數字顯示,六十五歲長者佔總住院日數一半以上;而港府於一六年的中期人口統計亦指出,來港定居未滿七年的新移民年齡中位數只有三十多歲,故相信該年齡組群對醫療服務需求較小,不是造成公院淪陷的主因。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執委馬仲儀亦同意不能將公院問題全歸咎新移民,她相信前線醫生的意思是,新移民是導致公院服務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政府面對有關人口增加,卻沒規劃相應醫療服務。而公院醫生流失率嚴重,馬仲儀料與醫管局工作環境差有關。她說,當工作環境欠缺成功感和不安全,便會選擇離開公營,轉投私營。

議員批醫療政策立場搖擺

李國麟則批評,港府因擔心影響私家醫生生意,一直不敢擴大「街症」服務,而且醫療政策立場搖擺,沒持續發展,令人力資源無法作出相應配套。他又以「隨意搬龍門」形容醫管局統計病床服務使用量的方法,只以半夜數據計算,並不反映日間實況。他建議該局公布每個病房的病床基數、加床數字,以及入住病人數量,較能反映實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