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思考「關愛共享計劃」行政安排

於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回應市民及團體的意見,決定向合資格人士派發四千元,計劃名為「關愛共享計劃」,意即與大眾共享經濟成果。經過差不多一年的籌備,當局終於落實當中的申請手續,並於近日公布相關的細節。不過,在得悉其行政安排後,不免有幾個地方需要思考一番。

「關愛共享計劃」由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執行,瀏覽部門的網站會找到計劃的申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先索取或下載申請表格,連同相關文件,包括身份證副本、地址證明及銀行資料,以親身或郵寄方式交回職津處。在此不禁要問,身在二○一九年的今天,為何向政府遞交文件,仍然只能透過如此單一的方式呢?

計劃甫出台之際,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需要高昂的行政費用。翻查政府向立法會遞交的文件,推行此計劃所需的開支為一百一十三億元,當中一百一十億元是派發的款項,而約三億元則是行政費用,包括員工薪金、辦公室租金及宣傳印刷等。我亦留意到,文件提到職津處為推行此計劃,當時聲稱將會「開發電腦系統」。所謂「開發電腦系統」,給人第一個印象是設置網上申請,但現在顯然不是,也許只是指其內部的申請紀錄系統而已。

方法落後 造成浪費

事實上,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曾強調,計劃的申請程序會「傾向簡易」,在表格上「剔剔剔」就能完成。若果真的如此簡單,為何不能開發一個網上申請系統呢?當局表示,預估將有約二百八十萬人受惠,意味着會有二百八十萬份申請表。試想想,以人手處理數以萬計的申請表將是如何?先拆開信封,再核對資料,然後將內容逐項輸入系統。有時遇上字迹模糊的表格,就需要更長時間,又或出現人手輸入錯誤的情況,事後還需進行校對。凡此種種,都會牽涉到人工成本,但假若有開發網上申請,當中的行政程序將會變得簡單。

政府可能會反駁,由於計劃是一次性,以此開發一套系統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不過,仔細一算二百多萬份申請表,以每份信封連文件計,整個計劃可能需要使用的紙張達一千多萬張,亦即是約五千棵樹的生命。由於表格牽涉到個人資料,事後又不能作為一般的環保紙,最終只能在封存一定年期後銷毀,不也是極其浪費嗎?

又或者,政府可能考慮到申請者大多是長者,或是難於上網的人士,才決定只容許實體表格的遞交方式。然而,只要細心想想,受惠範圍有一部分是學生,因他們年滿十八歲而大多無全職工作,理論上是符合申請資格,而電腦對於他們來說亦不陌生。若然他們大部分都遞交申請,人數可能高達數十萬,而讓其使用網上系統,則至少能夠省卻一至兩成的人手及紙張成本。假若現時要求相關部門開發一套網上系統,時間將會是非常倉促,相信也未必能夠做到。

網上申請 節省成本

在此,我嘗試提供一個亡羊補牢的方法,希望政府能夠加以考慮。當局不妨考慮加入電郵投遞系統,只需提供一個電郵地址,就可讓市民以電子版的申請表及上傳相關文件作申請。一來可以省卻部分紙張,二來亦可以節省郵費。要知道,部分短暫不在港的人士,例如出差、留學等原因,如要求他們從境外郵寄表格,費用可能高達百多港元。故此,當局真心「貼地」體察民情的話,不妨考慮以上建議。

說到底,正如我經常所說,當局習慣用舊思維處理現時的問題,以為過往方法行之有效,就不必加以優化。實際上,世界不斷在變化,當局行政程序經常在抗拒科技應用,實在有失國際大都會的形象,也使我們市民失去應有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