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頻驗心電圖 查房顫防中風

本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十個就至少有一個患心房顫動,但心臟專科學院最新研究揭示,高達六成受訪長者從未接受過心電圖檢測,經常拖到中風一刻後才知患有房顫。醫生警告,房顫患者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五倍,且高達一半人在一年內死亡,呼籲長者要頻密接受心電圖檢測。

心臟專科學院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去年十月,以電話訪問八百一十三名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對房顫的認知,當中不少長者過去一年曾因高血壓及糖尿病求醫,這些都是房顫高危因素。不過,研究發現,這些長者中有六成從未在求醫時接受心電圖檢測,沒有接受過醫生把脈的亦有六成四。有六成三者甚至不知道心電圖是診斷房顫主要方法。

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指,三分之一缺血性中風由房顫引致,死亡率達兩成,嚴重威脅長者。惟至少四分一房顫沒病徵,大部分人出現中風後才知由房顫引起。由於年紀大是房顫高危因素,國際已有指引建議醫生要為六十五歲以上病人把脈或心電圖篩查房顫,惟大部分國家或地區依從性不足兩成,令社區潛在不少房顫隱形患者。

團體推APP助自我評估

陳說,房顫及早發現可透過薄血藥控制病情及預防中風,減低死亡率,建議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無論有無心臟問題都應定期接受心電圖檢測。他又認為政府應將房顫列入恒常篩查,短期則可將房顫列為地區健康服務。此外,亞太心律學會已推出「APHRS房顫百科」手機應用程式,長者可透過APP自我評估是否高危患者,程式亦會教導患者如何管理病情。

手術及服藥管理病情

六十五歲的陳先生過去健康良好,沒有高血壓,更有跑步習慣,但三年前在家中量血壓發現心律不正常,求醫確診心房顫動。他指自己非高危患者,未想過會患此病,只是有時靜止心律會由每分鐘四十急升至八十至九十,走路時更飆升至一百三十,於是接受導管消融術治療。半年後病情復發,出現心悸等症狀,目前服薄血藥管理病情。他建議年紀大的人即使無病無痛,應養成定期量血壓及心律習慣,預防中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