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階梯花樣多 望樓興嘆年復年

新年伊始,港府就表現出一副重視房屋問題的姿態。市建局推出的首置項目「煥然懿居」今日起接受申請,由於售價低至市場價的六二折,位置又在市區,自是備受歡迎,只可惜首置盤總共才有四百五十個單位,對於數十萬無殼蝸牛大軍而言乃是杯水車薪。

可以看到,近年港府在完善置業階梯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除了針對年輕人的首置盤,還有居屋、新居屋、綠置居、白居二等,名堂花式不少,令人眼花繚亂。但名堂雖然多,不代表供應也多,港府推出的資助房屋項目少則幾百個單位,多的也只有幾千個單位,次次申請都免不了爭崩頭,超額認購動輒數十倍至上百倍,同買六合彩碰運氣無異,製造少數幸運兒的同時,也製造大量失敗者。事實上,麵粉就是那麼少,不管大廚手藝多高,製造出多少款點心,都是中看不中用,填不飽轆轆飢腸,解決不了根本性的需求問題。

房屋問題的癥結,始終在拓土不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近日公布土地大辯論結果,提出中短長期多個拓土選項,直指未來十年香港土地短缺超過當初預測的一千二百公頃,拓土必須「多管齊下」,矛頭直指港府獨沽一味「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然而,專責小組的建議也都是老生常談,而且個個拓土方案都是燙手山芋,付之落實談何容易。

舉例說,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難免觸動社會上對官商勾結的敏感神經;發展棕地,擺不平錯綜複雜的利益轇轕;局部發展高球場,順得哥情失嫂意,正如有反對者指出,香港始終是一個商業社會,窮人固然有住房需求,富人也有休閒及談生意的需要,如果連高球場都要讓位於房屋,那麼偌大禮賓府要不要發展,政府總部外的巨大草坪又要不要改劃用途?

其實,香港怎麼可能無地可用呢?過時的工廠大廈、被殺的校舍、被圍封的官地、荒廢的公務員宿舍、十室九空的街市,舉目皆是;香港舊區處處,大規模重建可以更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還有人質疑,既然年耗十億元公帑的香港電台乏人問津,為甚麼不拆掉建屋?官地被權貴霸佔,橋底淪為南亞村或南亞新村,為何當局視而不見?

有識之士一再指出,香港已發展面積僅佔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哪怕將發展面積增加一個百分點,足以大庇寒士俱歡顏。可笑的是,港府一方面暴殄天物,一方面高呼「地從何來」,擺出以洪荒之力拓土的模樣,更執意捨近求遠,以虛無縹緲、非二十年難成事的「明日大嶼」願景敷衍民意,不可能不激起如海嘯一般的民怨。

房屋問題積重難返,一年甚於一年,說到底都是因為港府不僅無能,而是高高在上,脫離民眾。高官不是樓王,就是住獨立大宅還要僭建;不是海外早置安樂窩,就是劏房囤地,飽漢哪知餓漢飢,搞出那麼多花拳繡腿式的置業階梯,推出若干小打小鬧的項目,無非顯示「已經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