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領導小組變化的實質影響

國家科技領導小組上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一九九八年起開始運行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在今年的機構改革中作古。教育方面,單設了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餘下的科技工作則新設了國家科技領導小組。

「小組治國」是內地政治運行的一大特色,各項工作設有形形色色的小組,作為權力分配的載體或是協調小組的平台。級別高低、權力大小、系統分屬,千差萬別。有的由最高領導人領銜,如中央對台工作小組;有的屬於常委級別,如中央統戰、黨建、巡視、港澳、宣傳思想、新疆、西藏等小組;有的由副國級的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國務委員牽頭,如國務院扶貧小組、中小企業小組。甚至還有是部長擔任組長的,如原來的國務院軍轉幹部安置領導小組。

黨政分工 重新劃分

可以看出,涉及強力實權的小組,多數列為中央序列,而事務性的工作就另當別論。如扶貧現在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以及二○二○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性目標,但意義的提升並沒有帶來國務院扶貧小組及扶貧辦實際地位的提升。

國家科教小組,主要任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國家科技、教育水平。僅從這一戰略的名字即可看出,科教難以分離,實際工作也是如此。如今分為兩個小組,一旦同時涉及科技、教育的事務,又要再尋協調機制。

官場中人並非不知道此情形,毅然推進此改革,自然有其考量。科、教兩小組分家後,一個仍冠以國家,列在政府序列;一個則改為中央名義,劃歸黨管陣營。區區二字,卻是領導體制的重大變化。通過中央教育領導小組,教育實際上已經變為黨直接管理的工作了。

而完善黨管一切,正是本輪機構改革的首要原則和目標。其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將職能或部門劃歸黨務部門,如將國務院僑辦、國家宗教局拼入統戰部,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劃入中宣部。二即是如教育體制一樣,在黨務系統設立「大車」,來直接駕馭政府系統的「小車」,中央農村領導小組、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分別將辦公室設在農業部、審計署、司法部,異曲同工。

意識形態 加強管控

而之所以調整教育小組歸屬,乃牽涉指導方針的變化。原本的國家科教小組,側重科學技術發展及國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偏重業務。現在的中央教育小組,其重大任務之一則是「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意識形態工作」,這在機構改革方案中明文規定。突出強化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是抓緊「筆桿子」、管控教育陣地的部署之一。

由於貫徹集中統一的思路,如今的改革基本是由上而下的。譬如今年將深化改革、網信、外事、財經等小組改為委員會,就是先中央後地方,直接複製。但也有一些地方性的變化,為管窺高層工作走向,提供了特殊的視角。如過去多年,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宣傳思想領導小組」,統籌宣傳、廣電、新聞、出版、文化、社科、理論等工作,實際是意識形態的總閘門。但由於「意識形態」一詞的傾向色彩過重,國內及國際都心有餘悸,在機構名稱上一直未公開提。

如今提倡敢於亮劍,「意識形態」正式走向前台。遼寧改設「省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山東調整前後次序,改為「省委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山西一步到位,直接設「省委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均由省委書記親自擔任。而一些仍設宣傳思想小組的省份如陝西,則由宣傳部長兼任組長,分量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