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有聲:打工仔的悲歌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撰文,指本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到二○三六年後會增加近一倍,達二百三十七萬人,估計到二○六六年勞動人口參與率會跌至不足五成。他認為引入外勞方能紓緩個別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

沒錯,高齡海嘯殺到埋身,香港必須想方法面對。港府一時說要推動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少老」重投就業市場,一時又說計劃輸入外勞,港官一改翹埋雙手等運到的慣性,令人嘖嘖稱奇。然而,對於香港勞動力市場工資偏低的問題,港府始終未有觸及,或者應該說是怕去觸及。有機構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全港沒有領取綜援的在職貧窮人口去年達四十五萬九千多人,人數較前年增加逾萬人,認為打工仔工資水平應為每小時五十四元七毫,月入約一萬一千多元,才勉強足夠應付一人家庭衣食住行生活開支。諷刺的是,香港目前最低工資僅為三十四元五毫,以每月工作二十六天計,打工仔要日做十二粒鐘以上才可達標。

當大學生初出茅廬的起薪點二十年不變,每年工資增幅又追不上開支升幅,這樣的勞動力市場對年輕人也不見得有甚麼吸引力,至於上了年紀的人士一來難敵職場年齡歧視,欠缺議價本錢,二來除非在職場上打滾多年仍無半點積蓄,否則要他們重拾這件雞肋的誘因實在太少。正如不少「翻閹」港官,如非有高薪又「他條」的職位,他們又豈會「重投就業市場」?

港府施政不敢得罪商界,要大幅增加最低工資乃遙不可及的事。再說,「少老」重投就業市場只是一記虛招,目的旨在得出「反應冷淡」的結論,繼而造就「輸入外勞」刻不容緩的假象,進一步壓低本地工人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