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精神病人經常被貼上負面標籤,但原來幫助別人也能改善病情,達致助人自助。即將六十九歲的陳柏華年輕時患躁狂抑鬱症,曾感覺被歧視而自怨自艾,幸得父親與醫生鼓勵參與義工工作,在助人中領悟「精神病人不是負累」,從此改變心態積極面對社會,並以過來人身份勉勵精神病人,以生命影響生命。堅持義工服務三十年的他,昨獲頒發「長期服務30年獎」的殊榮。
義務工作發展局昨舉行「2018國際義工日嘉許禮」,當中服務年期最長的「大獎」由義工陳柏華獲得。陳是一名精神病患康復者,廿三歲時被診斷患躁狂抑鬱症,常感覺受歧視而鬱鬱寡歡。三十七歲時,他在父親與醫生的鼓勵下加入義工行列,他憶述,第一份義工工作是賣旗,當時很擔心被拒絕後會發病,但情況剛好相反,「背上慈善機構嘅旗袋就好似有種責任,要去幫人嘅心好強,反而可以壓抑我的情緒,對病情好有幫助。」
他康復後更熱心參與義工工作,一做卅年,曾到老人院唱粵曲表演,又到貧困山區教導學生英文。他認為,除藥物治療外,環境及心理治療也是精神病人康復的重要因素。他希望未來繼續投入義工工作,以身作則勉勵精神病人積極面對社會,亦期望大眾能以正面態度對待患者。
另外,現年廿五歲的義工張雁洋,在他十四歲時與家人創立非牟利機構,探訪幫助獨居長者及低收入家庭,義工服務長達十五年,昨獲頒「傑出貢獻獎」;義工李蕙心及韋俊豪參與義工工作分別達兩千小時及五百多小時,獲頒成年組及青年組的「最高服務時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