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二十多年前,周星馳在電影《破壞之王》中,飾演一名排隊買演唱會門票的市民,但所有票卻被「黃牛黨」一掃而空,是為一幕引發多個笑點的經典。時光飛逝,於今年上映的電影《逆流大叔》內,潘燦良在劇中亦需購買門票,同樣面對「黃牛飛」的問題。由此可見,炒賣門票似乎就是市民的日常,多年來本質未曾改變,更成為歷久不衰的電影橋段。究竟政府需要待到何年何月,才會出手干預「市場」呢?
說起黃牛飛,大家不期然會想到,某藝人於年底舉行的演唱會,在八月開售門票時發生斬人事件。事後,該藝人與警方拍攝短片,呼籲觀眾在官方渠道購票,並不鼓勵大家買黃牛飛。雖然如此,炒賣演唱會門票的活動沒有改善的迹象。近日,更有傳媒報道指,涉事的演唱會最貴的官方門票僅為九百八十元,但有出售門票的網站索價高達二十一萬元,足足是二百倍的價錢。
上個月,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康文署轄下表演場所引入「實名制」的售票系統。不過,政府隨即表示,由於日後可能需要將觀眾的個人資料印在門票上,以便主辦方核對入場觀眾的身份,故有機會造成私隱的問題,而且執行成本可能相當之高。對此,當局指需要與相關部門繼續研究,才能找出合適的方法處理相關事項。
不得不承認的是,採用實名制購票可謂是杜絕黃牛飛的最佳辦法。試想想,購票者現時手中拿着的門票,上面無名無姓,可以隨意轉讓他人。每當在網上看到有些人開售相關門票,偶爾得悉其開價之高,即使自己不是炒賣的「專業戶」,也有機會心動希望將門票放售圖利。假若日後真的能夠推行實名制購票,炒賣門票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事實上,內地的鐵路售票系統十多年前尚未使用實名制前,往往會見到一群黃牛黨在車站外兜售車票,算是當年國內民生百態其中一個寫照。在實名制推行之初,群眾也會質疑行政程序繁複,措施未必可行。不過,當政策推行一段時間後,雖然買票和入站的手續增多,但黃牛黨隨之消失,而群眾出行也相對容易,是為利民的一大政策。
當然,有人會指內地的情況並不完全適用於香港,但本地已有表演場地率先採用實名制。亞洲國際博覽館於今年初引入實名制系統,觀眾需於網上購票,當中輸入相關姓名及身份證資料,最後就能獲得電子門票。當觀眾入場時,只需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及門票上的二維碼,就可批准進入會場。雖然偶有表演場次出現技術故障,需要進一步的優化,但亞博館行政總裁表示,新措施整體運作「非常暢順」。實際上,現時外國很多表演場地已採用實名制購票,相信康文署未來亦能追上潮流推行相關措施。
就實名制購票在港推行之前,當局可以做的就是加強執法。《公眾娛樂場所條例》所訂明的「炒黃牛」罪行,最高罰款是二千港元,阻嚇力明顯嚴重不足。尤其對於大型演唱會,外圍動輒是數千元的抬價,令許多人產生動機參與炒賣。然而,罰款低不代表可以不執法,而黃牛黨公然在售票處附近即場兜售又屢見不鮮,但為何甚少聽聞有人因而被檢控呢?
說到底,就是警方多年來慣性不執法,市民慣性忍讓,才導致今天如此嚴重的問題。有時,感覺港產片其實挺「貼地」,就如開首所提及的兩部電影,真真正正地影射出香港的民情狀況,貌似炒賣某藝人的演唱會門票是為香港特色。對於社會來看,有些「市場」不應存在,尤其是此種無益的炒賣市場,當局實在不能坐視不理,必須做好監管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