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元朗橫洲東面的南生圍,自○三年有人發現小灣鱷「貝貝」後,從此便為人所熟悉,更成為港人郊遊熱點。但其實水鳥比我們更早發現南生圍之美,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本港淡水養殖業為候鳥和留鳥提供棲息和覓食的地方,自此魚塘與水鳥的關係變得密不可分。適逢候鳥南下的季節,有團體近日舉辦生態導賞活動,讓市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各種鳥類。
被山貝河及錦田河環抱的南生圍原本是一片泥灘,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養蝦的基圍。至六十年代,淡水養魚業逐漸發展,基圍再演變成一個個魚塘,七、八十年代最蓬勃的時期,新界西北魚塘總面積高達二千二百公頃。從高空俯瞰,毗連的魚塘和基圍就好像一個個圍,因此除南生圍外,后海灣範圍的大生圍、豐樂圍等擁有相同生態特色的地方,都被冠以「圍」字結尾。
南生圍除了是「香港人後花園」,亦有「雀鳥天堂」的美譽,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往。主辦多個觀鳥活動的香港觀鳥會項目主任周嘉麗指,魚塘屬於人工濕地,養魚戶在收穫塘魚(刮魚)時會將水位降低,塘內剩下低經濟價值的雜魚及無脊椎生物便成為水鳥的糧食,為本土逗留及繁殖的留鳥和季節性遷徙的候鳥提供棲息和覓食的地方。
根據香港觀鳥會的調查,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后海灣濕地吸引超過十萬隻水鳥。當中包括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的黑臉琵鷺,全球數量估計只有近四千隻,但當中有近十分一,即近四百隻會在香港過冬。此外,鷺鳥如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等也是這片濕地的常客,反嘴鷸則偏好泥灘上的無脊椎動物。
近年元朗的發展項目愈來愈多,部分發展商更收購南生圍的魚塘準備大興土木。近十至二十年,港魚塘數目減少約一半,僅存約一千一百公頃,部分已經荒廢。周指,水鳥依靠魚塘內的魚類生存,魚塘顯著減少會令部分候鳥未必再停留香港作為補給站,有特別食性的鳥種更有可能因為魚食減少,繁殖數量下降。
圖:甘偉倫
文:楊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