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有聲:故意製造房屋問題

香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有調查發現即使月儲一萬三千元,也要儲足十一年才夠錢支付約一百七十萬元的首期連雜費開支,實在令人咋舌。這都是多得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胡作非為,令港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樓奴」。

香港人為求片瓦遮頭,可以說連生活樂趣都已被磨蝕殆盡。因為當今樓價之高固然令人吃不消,退一步講,打工仔人工長年被壓在低水平,亦令市民變得蠟燭兩頭燒,置業難度倍增。能夠月儲萬餘元的人士,已是不幸一群中最有福之人了,事關香港薪金水平連出名工資低的台灣也不如,人家不但最低時薪比香港高,生活皮費也沒有香港重,難怪有人戲謔,香港打工仔人工奀,衣食住行樣樣貴,生活捉襟見肘,還想置業,真是了不起。

當然,政府不會不明白市民住屋需要有多迫切,但歷屆政府都在房策上搞鬼而不是幫忙,因為港府做決策的考慮點從來不是為民設想,而是不希望得罪商界。只有把房屋供應量保持不達標,才能令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令無殼蝸牛等得就等,唔等得嘅就轉往私樓市場,總之租又好、買又好,能令地產商、物業代理公司客源不絕就最好。

眾所周知,住屋乃剛性需求,正如食飯、飲水一樣,人人皆需,置業則不是,如何製造求過於供就是學問。港府任由大量荒廢校舍、前政府宿舍、未被善用的官地長年閒置,也不改建做過渡性房屋,紓緩市民住屋需要,因為當這班基層去租劏房,業主才會得益,有錢之後又再投資物業市場,令樓市繼續暢旺;若大動手腳去建公屋,萬一推冧樓市點算好?所以,不用癡想港府會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