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有聲:拖創科後腳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科技世紀,特區政府雖然也懂得創科的重要性,創科局去年甚至祭出《智慧城市藍圖》,揚言要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甚麼「智慧政府」、「智慧市民」、「智慧出行」等,說得天花亂墜。可惜,香港在創科方面的評級卻每況愈下,因為創科始終不是單憑口講就可以取得成功。

數字不會騙人,最新發表的《2018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香港由去年的第二名位置急跌,只能排在新加坡、南韓首爾及日本東京之後,屈居第四。更不必提去年瑞典一間智能泊車系統公司發表的「智慧城市指數」,以十分為滿分,香港僅取得五點二九分,在一百個城市中排名六十八,被第二名的新加坡、第六名的東京以及第二十一名的首爾遠遠拋離。凡此種種,說明了無論港官如何使勁地大吹大擂,本港創科形勢大落後仍是鐵一般的事實。

不過,香港想要發展創科不是沒可能,當前最大的絆腳石亦非缺乏人才與錢財,而是特區管治班子根本沒有具創科視野的官員。所以,即使政府大手筆撥款五百億元預算給創科局,也搞不出甚麼像樣的成績,就算特首林鄭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說要投放二百八十億元予創科發展,不過前車可鑑,相信香港在創科方面的表現仍會是持續低迷,因為政府只識掟錢,卻對創科一竅不通,正好被人當作大水魚與提款機。

說到底,港產官僚與創新科技根本就是互相排斥的兩碼子概念,事關創科講究敢於突破,可是港官則出名守舊與得過且過,政策上對創科公司缺乏支援,過時的法例更扼殺創科公司生存空間,這種拖後腳式的「支持」,只能令香港淪為低智慧城市。